基于多种成分分析结果对富硒提升苦荞品质效应的研究
【摘要】: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缺硒会导致多种疾病产生。植物作为食物链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硒是人体硒的主要来源。凉山苦荞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但是凉山州地处我国土壤缺硒地带,苦荞中硒含量极低,通过富硒栽培可提高苦荞中硒含量。植物对硒的吸收以及硒对植物成分的影响是富硒实验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苦荞植株不同部位对不同价态无机硒的吸收积累以及富硒对苦荞微量元素、蛋白质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从而对富硒苦荞的品质进行评价。采用电热板敞开湿法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苦荞植株各部位的硒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苦荞植株各部位硒含量低于原子荧光检出限,富硒剂量组苦荞体内籽粒、壳、茎和叶中硒含量明显增加,硒在苦荞植株内含量分布为叶茎籽粒壳,并与补硒试剂用量呈正相关关系。苦荞对6价硒的吸收能力强于4价硒。采用消解罐高压密闭消解,ICP-MS对苦荞籽粒、茎和叶中Li,Cd,As,Co,Ni,Mo,Pb,V,Ba,Sr,Cu,Mn,Zn,Ti等1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其中大部分元素在苦荞植株茎和叶中的含量要高于籽粒;富硒不但可以增加Zn,Mn和Mo等有益元素在苦荞籽粒中的含量,而且还减少了Cu,Cd,Pb,As等重金属在苦荞植株中的富集。苦荞植株重金属含量均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的规定。为了解富硒对苦荞蛋白质含量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采用凯氏定氮法对苦荞籽粒中总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富硒苦荞籽粒总蛋白含量要明显高于普通苦荞,最高增加30.71%。并且蛋白质含量与补硒试剂用量呈正相关关系。分别采用普鲁士蓝和三氯化铝比色法对苦荞籽粒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富硒后苦荞籽粒中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明显增加,最高分别增加了32.70%和38.46%,并且与补硒试剂用量呈正相关关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富硒苦荞籽粒中芦丁含量以及对富硒苦荞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富硒剂量组苦荞籽粒芦丁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富硒增加了芦丁含量,最高增加了36.41%,芦丁含量与补硒试剂用量呈正相关;通过对指纹图谱相似度和差异性研究发现,随着补硒浓度的增加,指纹图谱相似度逐渐降低;各富硒剂量组总峰面积和总共有峰面积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最高分别增加了16.21%和28.08%。富硒苦荞与普通苦荞所含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富硒栽培可以增加苦荞植株内有益成分的含量,提高苦荞的品质和保健功能。
|
|
|
|
1 |
曹涤环;浑身是宝话苦荞[J];中国土特产;2000年03期 |
2 |
何玲玲;一个待开发的营养食品源——苦荞[J];粮油食品科技;1985年03期 |
3 |
;《苦荞举要》[J];农产品加工;2013年12期 |
4 |
李富华;刘冬;明建;;苦荞麸皮黄酮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J];食品科学;2014年07期 |
5 |
;苦荞纳珍源系列白酒[J];法律与生活;2013年08期 |
6 |
李丹,肖刚,丁霄霖;苦荞黄酮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0年06期 |
7 |
徐宝才,丁霄霖;苦荞黄酮的测定方法[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2003年02期 |
8 |
徐宝才,丁霄霖;温、湿度对贮藏苦荞品质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3年05期 |
9 |
金肇熙,陕方,边俊生,周向阳,黄昭瑜;苦荞加工利用新技术研究[J];食品科学;2004年11期 |
10 |
边俊生;;几种苦荞产品的加工与利用[J];农产品加工;2006年01期 |
11 |
陕方;;苦荞深加工技术研究[J];农村新技术;2008年18期 |
12 |
杨生辉;罗光宏;祖廷勋;陈天仁;王丹霞;;苦荞螺旋藻营养片生产工艺研究[J];粮油加工;2009年03期 |
13 |
周小理;宋鑫莉;周一鸣;唐文;;苦荞萌发期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J];食品工业;2009年05期 |
14 |
张宗舟;张扬;;苦荞功能香醋工艺刍议[J];中国食品工业;2010年04期 |
15 |
孙元琳;陕方;边俊生;白洁;;苦荞麦麸碱提多糖的制备与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6 |
王美;;苦荞面点的开发思路[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
17 |
彭涛;马文锦;张怀予;金明;周美;黎素君;;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苦荞萌动茶发芽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3年01期 |
18 |
;苦荞酿造食品加工技术[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3年01期 |
19 |
吴惧,苗为,贾文华,于树仁,刘新民;现代药膳食品——苦荞速食面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1992年01期 |
20 |
贾素云,朱纪平,董风云;苦荞醋澄清工艺研究[J];山西化工;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