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川东南志留系小河坝组物源分析

罗宏谓  
【摘要】:川东南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中南部,雪峰隆起西侧。广泛分布在川东南地区的志留系小河坝组细—粉砂岩是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末期的首套细碎屑岩,对其物源的认识存在分歧,开展小河坝组碎屑岩物源分析,对明确沉积物来源、深入探讨早志留世中上扬子地区的盆山关系有重要意义。基于保靖卡棚、南川三泉等近10条剖面、100余件岩石薄片精细的岩石学的研究表明,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主要发育岩屑石英细—粉砂岩和石英细—粉砂岩。其中,岩屑石英粉砂岩为细-粉砂级砂状结构,碎屑颗粒占90.67%,填隙物占9.33%,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碎屑颗粒类型以单晶石英和板岩、千枚岩、泥岩岩屑为主,含少量长石,颗粒粒度主要为0.03mm~0.15mm。石英含量为91.72%,岩屑含量5.52%,长石2.76%,此外还含有少量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等重矿物,石英颗粒为次棱-次圆状,长石和岩屑颗粒为次圆状,中等结构和成分成熟度;石英细—粉砂岩为细—粉砂级砂状结构,碎屑颗粒占92.29%,填隙物占7.71%,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碎屑颗粒类型以单晶石英为主,平均为95.58%,含有少量长石及岩屑,此外还含有少量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等重矿物,颗粒粒度主要为0.03mm~0.15mm。石英颗粒分选较好,为次棱-次圆状。小河坝组重矿物分析结果显示重矿物类型以稳定重矿物(锆石、金红石、电气石、锐钛矿、白钛矿、石榴石和磷灰石)为主,含量为76.9%,不稳定重矿物(辉石、绿帘石、角闪石)含量低,含量为1.1%。重矿物组合(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白钛石)显示研究区内母岩性质以沉积岩为主。重矿物ZTR指数较高,平均为69.6,ZTR指数变化特征显示川东南物源来源于东南向,证实了古流向数据反映的物碎屑物质来源方向。稀土元素La/Yb-∑REE图解显示川东南小河坝组母岩类型为沉积岩和碱性玄武岩。小河坝组KP-S_1x、SQ-S_1x和MW-S_1x 3个锆石样品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大多数锆石的震荡环带明显,并且Th/U0.1的锆石数量占比94.4%,表明小河坝组砂岩中大部分锆石成因属岩浆成因,少数属变质成因。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441Ma,表明小河坝组沉积时期不早于早志留世早期。3个样品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直方图在1061Ma、975Ma~972Ma、893Ma~827Ma形成明显的年龄峰,在2500Ma、576Ma~550Ma形成次峰,表明川东南地区三个锆石样品具有相同的物源。将研究区内小河坝组锆石U-Pb年龄分别于与东侧雪峰隆起和华夏板块基底大量同位素测年数据比较,研究区内碎屑锆石年龄与华夏板块具有相似的年龄峰(893Ma~827Ma除外),表明中元古代晚期(1100Ma)、新元古代早期(960Ma)和新元古代晚期(576Ma~550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华夏板块前志留系地层的再旋回沉积;而893Ma~827Ma年龄与雪峰隆起年龄分布一致,表明这个年龄范围内的锆石主要来源于研究区西侧的雪峰隆起西部新元古界地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邵磊;李长安;张玉芬;康春国;杨建;;长江川江段现代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3期
2 刘玉和;;西北某花岗岩型碱交代热液铀矿床蚀变带中重矿物的性状[J];铀矿地质;1987年03期
3 W.Shanti Wickremeratne;李维显;;斯里兰卡西南滨外含独居石重矿物砂矿的初步研究[J];海洋地质译丛;1987年02期
4 洪辉亮;重矿物[J];台湾海峡;1988年01期
5 严肃庄;;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特征[J];台湾海峡;1988年02期
6 蔡洪正;林志强;;东海浙东坳陷新生界重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8年04期
7 赵奎寰;;龙口屺(山母)岛海区重矿物分布——泥砂运移趋势[J];海岸工程;1988年02期
8 陈穗田;;滦河口重矿物分布特征[J];黄渤海海洋;1988年02期
9 刘茂平;牟信侃;;黑沿子-北戴河沿岸海域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特征[J];黄渤海海洋;1988年02期
10 H. J. Lee;苛求;;黄海东南部全新世海侵的重矿物指示[J];海洋地质译丛;1988年05期
11 陈耀泰;;北江下游现代沉积中重矿物变化特征与动力环境的关系[J];热带地理;1989年04期
12 陈广庭,贺大良,宋锦熙,关有志,甄计国;北京降尘成分及来源的探讨[J];中国沙漠;1989年03期
13 马克俭;浙江沿岸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受控因素[J];东海海洋;1989年02期
14 王先兰,赵云龙;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区重矿物及其中稀土、微量元素的统计分析[J];南极研究;1989年03期
15 梁百和,朱素琳,吴华新;广东省海岸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9年02期
16 黄月法;;杭州湾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与物质来源的研究[J];绍兴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Z1期
17 吕全荣;严肃庄;;长江河口重矿物组合的研究及其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18 陈心怡;黄奇瑜;邵磊;;福建闽江和九龙江现代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及其物源意义[J];古地理学报;2018年04期
19 张新建;张剑君;;富县探区延长组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1期
20 马晓红;韩宗珠;毕世普;胡刚;张勇;徐承芬;;闽江河口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特征与物源示踪[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彪;;鲁东灵山岛早白垩世碎屑沉积岩中重矿物化学组成和构造意义[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2 周天琪;吴朝东;王家林;史忠奎;周彦希;赵进雍;;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重矿物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3 代嘉霖;;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盒8段沉积物源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4 王若谷;李文厚;廖友运;梁敏;;胡尖山地区延长组长9-长8油层组物源分析[A];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郑勇;孔屏;;四川盆地西缘晚新生代大邑砾岩的物源及其成因:来自重矿物和孢粉的证据[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6 张霞;林春明;杨守业;高抒;Robert W.Dalrymple;;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物源特征[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7 彭文彬;聂军胜;王钊;;利用重矿物组合特征揭示物源和气候历史:黄土高原重矿物研究的启示[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四)——专题63:油气成藏机理、专题64:沉积物源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专题65:矿物结构与矿物表面过程[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文彬;利用黄土—红粘土重矿物组合和锆石U-Pb年代研究黄土高原物源及古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7年
2 张淑伟;环境磁学在加拿大伊利湖西盆地北岸Cedar滩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宏谓;川东南志留系小河坝组物源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2 冯钦;长江重庆—宜昌段第四纪沉积物中重矿物物源及其对长江演化的指示[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3 郑良烁;苏北兴化2孔晚中新世以来重矿物物源示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郭炼勇;黄河豫西段形成演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