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安多地区上侏罗统碳同位素波动与古环境研究
【摘要】:全球碳循环是影响地球上所有表层储库的最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系统之一,具有复杂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调节和推动气候短周期和长周期的变化。侏罗纪特别是中、晚侏罗世是全球古板块重组的时期,也是中生代古海洋、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时期。而稳定同位素记录,为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和古气候的显著变化提供了证据。论文以西藏羌塘盆地安多地区114道班剖面上侏罗统安多组黑色岩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沉积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研究剖面的成岩蚀变信息、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古环境参数进行了分析,重建了东特提斯地区晚侏罗世的古海洋和古气候背景,分别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通过对西藏安多114道班上侏罗统安多组系统采集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和无机碳同位素同步分析,建立了西藏特提斯地区晚侏罗世碳同位素曲线。通过与全球同时代地层碳同位素对比,西藏特提斯与全球碳同位素曲线具有同步变化的特点。同时,全球碳同位素曲线对比也显示,不同地域表现差异的长周期碳同位素趋势,这种差异与古大西洋盆地的打开造成的古有机碳埋藏通量的改变和进而造成的古海水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2)根据海水溶解二氧化碳[CO_(2(aq))]浓度与海洋浮游植物δ~(13)C_P和水溶二氧化碳δ~(13)C_(CO2(aq))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关系,定量计算了西藏特提斯地区晚侏罗世大气CO_2含量,结果可与前人利用植物叶片气孔法和古土壤碳酸盐结核碳同位素法相对比。这为古代大气p CO_2含量的定量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3)对洋-气系统中含碳离子的碳同位素计算,显示晚侏罗世大气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δ~(13)C_(CO2(g))介于-9.4~-4.3‰之间,平均-7.3‰;由全岩Ce异常指示的古海平面整体呈下降的趋势,这与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的碰撞以及班公湖-怒江洋的关闭相联系。(4)海水δ~(13)C_(DIC)的变化主要受温度分馏效应和生物分馏效应的共同影响。基于对温度分馏函数的拟合,以及引入的生物摄取DIC_P值与海水残留DIC_S值之间的同位素质量守恒方程,定量化证实了生物分馏效应是控制安多114道班剖面碳同位素偏移的主要因素。当生物摄取DIC_P值与海水DIC_S比值约为0.19时,就能造成海水碳同位素偏移5.2‰左右。(5)碳同位素和有机碳埋藏与古气候之间具有显著的可识别的沉积响应关系。温暖气候阶段,伴随水文循环的增加和大陆风化速率的加强,陆源营养盐向海洋输送力增强和生物生产力、有机碳埋藏率提高,海水无机碳同位素表现高δ~(13)C值;寒冷气候阶段,陆源营养盐和有机碳埋藏的降低,海水无机碳同位素表现低δ~(13)C值。碳同位素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这种耦合关系,符合基于海洋有机碳埋藏推断的古气候变化的解释。
|
|
|
|
1 |
戴金星;倪云燕;黄士鹏;龚德瑜;刘丹;冯子齐;彭威龙;韩文学;;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成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年01期 |
2 |
刘男男;;浅谈放射性碳同位素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6年12期 |
3 |
李树华;许兴;张艳铃;景继海;朱林;雍立华;王娜;白海波;吕学莲;;小麦不同器官碳同位素分辨率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23期 |
4 |
雍立华;李树华;许兴;朱林;董建力;袁汉民;严奉坤;王娜;;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抗旱生理、农艺性状的相关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7年02期 |
5 |
雍立华;许兴;李树华;景继海;何军;朱林;董建力;袁汉民;王娜;严奉坤;;春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5期 |
6 |
李贤庆,肖贤明,田辉,TANG Yong-chun,方家虎,周强;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及其在天然气评价中的应用[J];地学前缘;2005年04期 |
7 |
郑兴波,张岩,顾广虹;碳同位素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5年11期 |
8 |
梁银丽,康绍忠,山仑;水分和氮磷水平对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3期 |
9 |
赵孟军,黄第藩;初论原油单体烃系列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与生油环境之间的关系[J];地球化学;1995年03期 |
10 |
钟华,马永生;早元古代碳同位素突变的发现[J];地质学报;1995年02期 |
11 |
林植芳;;稳定性碳同位素在植物生理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年03期 |
12 |
杨会;王华;吴夏;唐伟;涂林玲;应启和;;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水中溶解无机碳碳同位素的影响[J];地质学报;2015年S1期 |
13 |
王亚;周卫健;程鹏;;碳同位素方法在水体溶解有机碳来源解析中的应用[J];地球环境学报;2020年04期 |
14 |
孔乐;黄恩清;田军;;冷水珊瑚氧、碳同位素——古水温重建与钙化机制[J];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12期 |
15 |
姜懿珊;罗春玲;张干;;碳同位素自然丰度分析在土壤生态系统碳动态研究中应用[J];生态环境学报;2020年09期 |
16 |
牛强;瞿煜扬;慈兴华;周文治;张焕旭;;碳同位素录井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录井工程;201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