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改则地区中生代木嘎岗日群的碎屑物源与构造环境
【摘要】:中生代木嘎岗日群作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标志性构造-地层单元,其形成环境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密切相关,但由于后期遭受强烈的构造剪切,对其原始沉积环境和构造属性认识不一。本文针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地区的木嘎岗日群,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砂岩薄片分析、碎屑组分统计和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对其基本组成和碎屑物质来源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形成环境。研究区木嘎岗日群主要由基质和岩块两部分构成,其中基质为一套深海复理石沉积,岩块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岩块、大理岩化灰岩岩块以及由二者砾石构成的砾岩岩块。基质与岩块通常为构造接触,局部亦可见沉积接触关系。基质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类和岩屑长石砂岩类,岩屑石英砂岩类的碎屑组分以石英为主,磨圆中等,分选差,杂基含量约2%-15%,表明其成分成熟度较高,结构成熟度较低;岩屑长石砂岩类的碎屑组分以长石和岩浆岩岩屑为主,分选中等,磨圆差,杂基含量约10%,表明其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较低。碎屑组分Dickinson三角图解显示岩屑石英砂岩类在Qm-F-Lt图中主要落入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在Qp-Lv-Lsm图中主要落入碰撞缝合带及褶皱-逆冲带物源区,少量位于混合造山带物源区;岩屑长石砂岩类在Qm-F-Lt图中主要落入过渡弧物源区,在Qp-Lv-Lsm图中主要落入火山弧造山带物源区,少量位于混合造山带物源区。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表明,木嘎岗日群碎屑锆石来源与拉萨地体无关,其年龄峰值分别为206 Ma、263 Ma、428 Ma、758 Ma、1902 Ma和2528 Ma,其中,以206 Ma为特征峰值的年龄段的锆石可能是北羌塘地体南缘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以263 Ma为特征峰值的年龄段的锆石可能来自于北羌塘地体,以428 Ma为特征峰值的年龄段的锆石可能来自于羌塘中部变质带,以758 Ma为特征峰值的年龄段的锆石可能是南羌塘地体地层剥蚀后的产物,而1902 Ma和2528 Ma为特征峰值的年龄段的锆石也与羌塘地体有关。同时,其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值为206.7±2.1 Ma,表明其形成时代晚于晚三叠世。穷模砾岩不整合覆盖于木嘎岗日群之上,且其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45.8±1.4 Ma。因此,木嘎岗日群的时代可能为早-中侏罗世。砂岩成分、结构、物源区构造背景判别及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综合表明研究区木嘎岗日群基质砂岩的碎屑物质具有双物源供给的特点:岩屑石英砂岩类主要来自于羌塘地体,岩屑长石砂岩类主要来自于洋岛。综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木嘎岗日群是一套总体无序、局部有序且遭受强烈剪切变形的沉积混杂岩,形成于海沟外侧的大洋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