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1935-1940)川剧唱片传播研究
【摘要】:民国是中国历史中过渡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川剧从繁荣走向衰落进行变革复兴的重要时期。30年代初到抗战爆发,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西迁入蜀,四川成为全国大后方,各戏班搭班演出,川剧艺术相互交流融合,这时川剧又与唱片结合,成为川剧进入变革期的标志之一,为川剧迎来新思想观念。1935年-1940年,川剧唱片的大量灌制,为川剧实现变革复兴提供了有利条件。唱片出现前,川剧只能通过舞台和文案进行传播,没有能记录保存川剧唱腔艺术的条件和手段,名伶的唱腔作为独门绝技密不外传,不利于传承传播。川剧唱片开始大量灌录后,情况为之一变,川剧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传播手段和接受方式,也为后人留下了可研究的范本。本文选取此时期川剧唱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调查研究、文献分析等方式,在了解川渝地区戏曲唱片传播样态等情况的基础上,探索早期在媒介技术驱动下的传播生态和发展规律,总结唱片对川剧传播和发展产生的效果,为新时代川剧传播发展提供可参考范本。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第一章从研究背景、川剧现状等方面,指出川剧通过唱片打开了时空隧道,实现传播形态的转变。第二章首先,从中国唱片业着手,指出民国中国唱片业的繁荣发展促使了川剧唱片的诞生。其次,从唱片的制作生产着手,通过公司和名伶灌片情况,分析窥探民国川剧与唱片公司和名伶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最后,论述川剧唱片的发行销售等问题,指出唱片借助某些商业行为,有效地实现了大众化传播。第三章研究川剧唱片的传播形态,指出专业化的传播组织机构、与时俱进的内容、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以及稳定的受众群体是川剧唱片的基本样态;第四章分析川剧唱片的传播方式,指出川剧利用留声机播放唱片、广播定时推送唱片、报纸对唱片的宣传,推动了川剧唱片本体传播。第五章总结归纳前文川剧唱片传播中得到的经验,指出今后川剧发展传播路径。研究发现,1935年大量灌制川剧唱片开始,很好地记录保存了川剧唱腔艺术,催生了川剧的变革,让川剧走出川渝传播范围扩大,川剧和名伶的影响力迈向一个新的高度。1937年抗战开始,大量灌制具有进步意义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剧目,推动了川剧的兴盛发展,激发了川剧的进步意识。同时广播等媒介播放这些唱片,让群众投入到抗战事业中,改变了群众之前对川剧不满和反对的状况,为川剧带来了复兴。并且让川剧跨越时空的障碍和超越了识字教育程度的障碍,改变了传承传播方式,成为谁都能随时随地学习、欣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