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HAE放射性废物预选处置场地地下水运动特征及核素~(90)Sr迁移行为研究

王青海  
【摘要】: 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行为研究是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过程中的一个重点研究内容,同时也是处置场安全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基岩介质分布范围广、孔隙度低、力学强度高等优点,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放射性废物进行规范性地质处置以来,世界上大多数的放射性地质处置库都建在或规划建在基岩中。但是由于在基岩中往往存在断层、节理,它们是核素向环境迁移的主要通道。核废物在基岩介质中进行处置是否可以确保安全,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裂隙岩体对核素的屏障性能和作为核素迁移载体的基岩裂隙水的运动特征。因此,研究核素在基岩裂隙水中的迁移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自然界中基岩裂隙分布的复杂性,因此它又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问题。 在西部大开发和注重环境保护的环境下,对我国西北HAE放射性废物尽快进行地质处置是国家十分关心的一件事。本论文作为HAE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对以基岩介质为围岩的HAE预选处置场地开展基岩裂隙水运动特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关心的高毒性核素~(90)Sr在基岩裂隙水中的迁移行为进行了系统的探索,重点预测处置库破坏后核素~(90)Sr对HAE处置场地唯一水井——3号水井的污染程度。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我国HAE预选处置场丰富地质资料的大量统计和分析,建立了该处置场的基岩裂隙渗透模型。再根据HAE预选处置场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水位动态特征,建立了预选处置场基岩裂隙水水运动模型。 (2)对高毒性锶元素在我国HAE预选处置场地下水中的化学行为和迁移参数进行系统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 ①运用热力学方法分析了锶元素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态, ②利用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花岗岩和砂岩对核素锶的吸附机制, ③采用室内实验装置研究了核素锶在地下水中的扩散参数以及在花岗岩和砂岩中的本征扩散参数, ④采用静态批式法研究了锶在砂岩和花岗岩中的分配系数。 (3)建立了锶在HAE预选处置场基岩裂隙饱水带中的迁移模型。利用该模型对 各种可能环境下核素锶进入地下水后的迁移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 本项研究工作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有三个:HAE处置场基岩裂隙系统中,导水裂隙的优势方位是什么,基岩裂隙水活跃带分布情况如何;怎么对核素迁移的复杂化学行为进行实验室测试并取得有关定量化参数;怎样数值化表现出溶质的迁移行为和污染情况 本论文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 (1)通过地质资料的分析,首次提出了HAE预选处置场基岩裂隙导水的优势方位和基岩裂隙水活跃带的大致分布特征。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是建 立HAE处置场水运动模型的前提。 (2)采用理论分析和自己设计的室内实验装置,较系统地研究了核素锯在水中 的迁移参数。为核素锯在地下水中的溶质迁移模型建立以及迁移模型的预测提供了 所需的定量化参数。一 门)首次将 Chunmiao Zheng等专家编的国际上比较权威的溶质运移计算软件 --。df1o。软件成功地运用到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环境评价领域。三维动态模拟锯进 入裂隙饱水带后的污染范围、污染浓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了Xr的 污染区域。 (4)综合的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在HAE处置场处置放射性废物,不会对3号水 井和地下水下游地区——阿根布拉克洼地及其更远的地下水域造成不利的后果。认 为HAE预选处置场是进行低中放废物地质处置的一个理想场地,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从环境评价的角度为上层领导的HAE放射性废物处置场选址 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上庚;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置的持续改进[J];科技导报;1998年01期
2 王驹;新版《地质辞典》中将新增“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词条[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0年04期
3 沙振元;一个庞大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加拿大废核燃料的深埋贮藏[J];原子核物理评论;1987年01期
4 张铁岭;国际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10年进展[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3年01期
5 徐国庆;;放射性废物地下贮存库的选址、设计和建造的国际讨论会简介[J];世界核地质科学;1986年03期
6 张惠群,怀特;日本对俄罗斯在海洋里处理放射性废物的对策[J];国外科技动态;1994年11期
7 鞠建华;固体废物处置场的地质评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年04期
8 黄玮;美国尤卡山核废物处置场的最新进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02期
9 谈成龙;固体废物、放射性废物处置及环境评估[J];铀矿地质;2000年04期
10 王斯军;董威;董德贵;;地球上辐射负荷的增加对生命的影响[J];高师理科学刊;2008年04期
11 Nell A.Chapman;赵勇;;地质学家的困境:废物埋藏未来的预测[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12 李永祺;核能利用与海洋的放射性污染[J];海洋科学;1980年03期
13 滕彦国;左锐;王金生;;极低放废物近地表处置的环境安全评价方法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1年01期
14 王榕树,冯为;放射性核素在地质介质中的迁移研究[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4年02期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射性废物管理暂行办法[J];沿海环境;2002年10期
16 W.R.Schell;G.D.Massey;肖丰;;模拟泥炭沼贮藏库中放射性废物的处置[J];世界核地质科学;1990年01期
17 王青海,王兰生,李晓红;基岩裂隙水中~(90)Sr迁移的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18 宋艳丽;李前名;;单裂隙岩体中核素迁移行为的有限元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19 闵茂中;核电站废物管理中的地质学研究[J];地质地球化学;1994年01期
20 李春江,杨天行;花岗岩体单裂隙中核素迁移数学模型Ⅱ.脉冲注入实验解析模型[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辉;党海军;刘文元;涂国荣;;大尺度核素迁移现场研究方法[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C];2009年
2 关建维;;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置场的核安全特性[A];“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四次会议暨低中放废物管理和放射性物质运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东旭;司高华;王青海;于静;;入渗情景下~(239)Pu迁移对地下水污染的数值预测[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寻;杨泽平;李金轩;;裂隙介质中多途径核素迁移模型及其应用[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涂国荣;党海军;成曦;王旭辉;刘文元;倪惠云;张利兴;马锋;;高放废物处置类比研究与核试验场区地下水中核素迁移早期研究概况[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C];2009年
6 刘忠义;唐谋生;;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及其安全管理[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7 熊小伟;;利用GoldSim模拟核素迁移和剂量估算[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明太;;放射性核素迁移研究的现状[A];第十二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荔英;;福建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场简介[A];四川省医疗废物处理工艺与设备开发[C];2005年
10 商照荣;潘苏;;国外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管理及我国的发展策略[A];“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四次会议暨低中放废物管理和放射性物质运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海;HAE放射性废物预选处置场地地下水运动特征及核素~(90)Sr迁移行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2 王洪辉;西南某中低放废物处置场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白云飞;中低放射性废物危险元素探测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刘华;核设施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优化控制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章英杰;Pu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化学行为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
6 毕彩丰;铀、钍、稀土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7 吴明慧;核电站模拟含硼中低放废物的水泥固化技术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1年
8 吉艳琴;环境样品中痕量铀、钍、镎和钚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王兴尧;NDA核标准样品研制中质量控制的一些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10 亨利(Henry Kibet Rothich);北京市垃圾填埋场污染风险评价[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东;高放废物在地质处置中核素迁移数值模拟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2 许肖锋;LBP粘土作为低中放废物处置回填材料的适宜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龙斌;车载放射性废物体在线监测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黄牛;可燃放射性废物焚烧系统的设计[D];四川大学;2005年
5 金海峰;余杭历史危废—废油渣处置场所环境质量现状与生态风险[D];浙江大学;2006年
6 王小霞;非均匀介质对Sr、U迁移的影响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志强;某核废物处置场地下水中铀元素迁移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李瑾;西南山区某极低放废物处置场Ⅰ号场址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9 冯怀升;放射性废物桶SGS无损检测自动控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柯昌凤;模拟含Pu放射性废物玻璃固化的基础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娅;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归宿[N];中国环境报;2001年
2 记者 高天赋;我省将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N];黑龙江日报;2005年
3 田林杰 翟燕;创新机制显活力 强化管理增效益[N];中国企业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隋峻;在垃圾堆上书写美丽篇章[N];青岛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向东 实习记者 宋超;传言背后的中国核废料处置场[N];经济观察报;2007年
6 林杰 何姗;打造城市文明的“无名英雄”[N];中国企业报;2001年
7 实习记者 王延辉;放射性废物将实行分类管理[N];中国化工报;2010年
8 记者 何晓蓉;垃圾场“变身”园林景区[N];成都日报;2004年
9 专题采写 赵珏 林枫;治理垃圾污染 改善人居环境[N];成都日报;2004年
10 仇志群;海南将兴建医疗废物处置场[N];医药经济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