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油藏动态储层评价
【摘要】:
碳酸盐岩油藏最突出的问题是极强的非均质性和双孔隙网络特征。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属于该特殊类型油藏。它是经多期构造破裂与古风化岩溶共同作用形成的、以灰岩岩溶为主控因素、以储集体控藏和缝洞系统控藏为主的溶洞—裂缝型复杂油气藏,表现为其不规则形态和不均匀分布、裂缝溶洞发育不均一、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等特点,认识和评价该类储层属世界性难题。
笔者力求充分利用各种开发生产的动态信息,探索研究和评价储层特征的方法及思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结合塔河油田动静态分析和实践,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划分为三类组合模型:缝—洞系统、双裂缝系统和缝孔系统。提出利用双重孔隙模型、双渗透率模型和三重介质模型代表其渗流模型,并对渗流力学方程进行了部分解析。
(2)系统分析研究了缝洞型各类储层介质模型的试井曲线形态特征,对影响曲线形态的储层因素进行了分析。充分利用动态资料和静态资料,结合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开展典型探井的试井分析研究,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试井曲线划分为7大类:均质储层油藏、双孔介质油藏(包括孔隙—裂缝介质油藏、裂缝—孔隙介质油藏)、垂直导流型油藏、复合油藏、低渗型油藏、双渗介质油藏和三重介质油藏。为了解储层非均质性和为油藏工程研究提供合理的参数奠定基础。利用试井资料解释碳酸盐岩储层参数,对塔河油田部分开发井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及开发效果预测。
(3)利用开发井生产数据研究储层非均质性。油气从地层向井筒的动态渗流过程,直接受储层各向异性影响。对油藏进行年度、月产量、日产量、油压含水率等参数统计,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分析缝洞型油藏系统的非均质特征。分析该油藏的主要渗流方向,指导油气藏下一步开发和部署。
(4)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研究油藏的压力系统,获得较为合理而准确的原始地层压力。首次提出利用地层压力变化法、类干扰试井法、井间干扰试井法等,研究油藏流体的井间连通性,为塔河油田复杂缝洞型单元划分提供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
(5)利用动静态资料,针对影响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因素(储层因素和开发因素),以双重介质模型开展油藏机理数值模拟。其中,地质因素包括岩石的润湿性、毛管力、裂缝渗透率及裂缝密度等;开发因素包括采油速度、生产压差、射开程度等。在机理模拟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层与开发动态的关系、含水上升规律和驱油机理等。
|
|
|
|
1 |
;第三次全国油气储层评价研究工作会议“七五”国家项目碳酸盐岩攻关成果验收会议在我院举行[J];石油天然气学报;1990年02期 |
2 |
赵军,蒲万丽,张永忠,李维彦,何宗斌;横波各向异性在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5年02期 |
3 |
顾丽娜;杨斌;鲁洪江;;川东沙坪场气田石炭系储集测井解释及评价[J];内江科技;2010年10期 |
4 |
李鹏飞;李建明;斯尚华;张艳;;中扬子西部上震旦统灯影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
5 |
黄捍东;罗群;刘洪昌;林娟华;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5期 |
6 |
司马立强;范玲;吴丰;;LWD资料在水平井测井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7 |
于炳松;林畅松;;油气储层埋藏成岩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热力学[J];沉积学报;2009年05期 |
8 |
何雨丹;魏春光;;裂缝型油气藏勘探评价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2期 |
9 |
刘晓东;符伟兵;李强;;测井资料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6期 |
10 |
杨大超;赵永刚;李刚;;全波列声波测井资料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动态;2007年07期 |
11 |
杨欣超;桑树勋;方良才;黄华州;吴国代;武杰;;灰色关联分析在煤层气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12 |
庞雯,赵靖舟;塔北隆起三叠系储层评价及储盖组合[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3 |
赵军,张永忠,杨林,邓宁,李维彦,何宗斌;横波各向异性在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2期 |
14 |
王珺,杨长春,许大华,迟秀荣,谭茂金;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方法应用及发展前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
15 |
刘娅铭;姜在兴;朱井泉;魏垂高;刘金华;;东河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3期 |
16 |
丁绍卿;郭和坤;刘卫;孙佃庆;;核磁共振岩样分析技术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6期 |
17 |
贺莉丽;王培虎;;MDT结合NMR进行储层渗透率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3期 |
18 |
齐永安;王敏;;遗迹组构研究现状及进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9 |
王慧;宋全友;;GIS技术在储层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小型油气藏;2007年03期 |
20 |
程立华;吴胜和;宋春刚;闫海军;;黄骅坳陷马东地区古近系重力流水道相储层特征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