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作用
【摘要】: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滇黔桂地区发现卡林型金矿后,九十年代广东长坑—富湾金、银矿床的发现,是我国在东南沿海该类型金矿床的首次重大突破。金矿体和银矿体都严格受控于石炭系下统梓门桥组(C_1z)和三叠系上统小坪组(T_3x)之间的层间构造破碎带,呈似层状或大透镜状分布。矿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南东,倾角30~50°,下部较缓(15~30°)。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其间常见数十米厚的糜棱岩带。伴随金、银矿化的围岩蚀变以硅化(形成多期石英和玉髓)、泥化(形成伊利石、地开石、少量高岭石)和硫化物化(形成黄铁矿、辉锑矿、雄黄、雌黄、闪锌矿和方铅矿)为主,其次是重晶石化、碳酸盐化和萤石化。金以次显微金(少量自然金)分布于黄铁矿、石英微裂隙或者它们的边缘或吸附于伊利石的边缘。银矿则以含硫盐和单硫化物(如辉银矿、螺状硫银矿)产出,并见少量的自然银。主要的含银矿物包括深红银矿、硫锑铅银矿、辉锑银矿、银黝铜矿、辉银矿,其次还有脆硫锑银矿、淡红银矿、硫锑铜银矿。
金矿具有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显著特征,却与银矿共存在同一层间构造破碎蚀变带内,这一特征又非完全意义上的卡林型金矿。近十年国内许多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对该矿床分别从地层、岩石、矿物、矿床及地球化学等不同角度对矿床进行了诸多研究(杜均恩,等,1993,1996;南颐,1993;林毓川,等,1993;夏萍,等,1996;张生,等,1997,1998;梁华英,等,1998,2000;关康,等,1997;林建南,2000),相继提出了构造蚀变岩(杜均恩等,1993)、热水沉积(夏萍,等,1996)、热(卤)水溶滤(饶家光,等,1997)、热液交代(张生,等,1997)等不同成矿模式,但对于矿床上金、下银金银分离的原因讨论得却不多,而对于矿床的形成年代还存在一定分歧。
本文通过对金、银矿矿石及围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分析,认为金、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不同:金可能来源于矿区周围的下石炭统梓门桥组地层,银则来源于粤西地区广泛分布的中-古元古代地层(云开杂岩)。
通过对金、银矿石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测试及前人大量资料的综合研究,系统讨论了金、银矿床δ ~(34)S特征。在δ ~(34)S分布图上:金矿δ ~(34)S的分布呈波浪式,说明硫源较复杂,银矿δ ~(34)S分布呈塔式,反映硫来源单一。运用平克尼一拉夫特法作出的△34 δ SStn-Py和△~(34)S_(Sp-Gn)对δ ~(34)S_A和δ ~(34)S_B关系图上,分别得到金矿和银矿成矿热液δ ~(34)S∑s为-1.0‰~+1.6‰和+0.8‰~+6.0‰,证明金矿硫来源以深源硫和有机还原成因硫(地层硫)为主,银矿硫源为无机还原成因硫,揭示出金、银矿床成矿物质硫来源上的一定差异。
测定的金、银矿石矿物铅同位素组成表明,矿石钳同位素组成变化幅度较大,在单阶段增长曲线图上均呈线性分布,金矿石拟合直线与μ=8.64的普通铅单阶段增长曲线相切,表明金矿石铅乃普通和放射成因的两阶段混合而成的异常铅,单阶段演化方程计算结果显
2002年
成都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示,金矿石混合铅的正常端元在1048.IMa前已从它的放射性母体中(源区)分离出来,铅
的来源最大的可能是云开地区老于1048.IMa的中元古代地层;按两阶段异常铅演化方程,
给定假设的含异常铅矿物的结晶时间的可能范围(晚三叠世到古近纪)t:二227一23.3Ma,
计算得到对应tl二1225.9~1357.IMa,也表明异常铅来源于中元古界,属两阶段演化的产物;
银矿石铅同位素组成部分落在金矿石的铅异常直线上,说明银矿石异常铅是富’。了Pb的端元
铅与金矿石的两阶段异常铅(普通铅和放射性异常铅)的不同比例混合铅,是三阶段演化
的异常铅: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反映金矿石铅的壳源性质,而银矿石铅则有壳慢混合源的
特点。
金银矿床原生矿石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硅质矿石、钙硅质矿石和铝硅质矿石。似
碧玉岩(j aspero记)构成了硅质矿石和钙硅质矿石,主要由次生石英、黄铁矿及少量重晶
石、雄黄、雌黄、伊利石、地开石等组成,次生石英含量上一般为70%一90%,具典型热液
交代和交代残余结构,普遍发育典型的构造岩的角砾状构造、碎裂构造、碎斑构造、微裂
隙及孔洞构造,无沉积岩结构构造。含金银似碧玉岩主要由成矿过程中硅化作用形成,经
显微镜下观察,其硅化作用在金矿化期可划分为四期,银矿化阶段为一期。含金银似碧玉
岩稀土元素组成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呈右倾斜式展布,Ce轻度
负异常,几乎全部样品均为Eu负异常,与典型的热水沉积硅质岩显著的Ce负异常和Eu正
异常截然不同,所以似碧玉岩非热水沉积作用和海水沉积作用产物,而是热液交代所致,
说明金银矿床不是发生于海水与沉积物界面之间的热水沉积成因,也不是SEDEx型矿床,
而是低温热液交代矿床。
长坑一富湾金、银矿床,上金、下银,彼此互不重叠、互不包容,分别构成独立的金
矿体和银矿体。金矿具有微细浸染型金矿(miero一desseminated gold deposit)的特征,与银
矿紧密共生,通常,卡林型金矿床中金、银含量比大于1,部分矿床还达到100:1,而长
坑一富湾金银矿床却小于1,甚至达到1:10或l:100,使该矿床变得非常独特。为深入了解
金银矿床成矿时代
|
|
|
|
1 |
罗君烈;云南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J];云南地质;1995年04期 |
2 |
余中平;成矿研究的概念更新[J];地质与勘探;1994年02期 |
3 |
王强;赵振华;许继峰;李献华;熊小林;包志伟;刘义茂;;扬子地块东部燕山期埃达克质(adakite-like)岩与成矿[J];中国科学D辑;2002年S1期 |
4 |
闫升好,杨建民,王登红,陈毓川,徐珏;大渡河金矿田喜马拉雅期成矿的~(40)Ar/~(39)Ar年龄依据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
5 |
崔盛芹;李锦蓉;;东亚滨太平洋地区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1990年01期 |
6 |
陈毓川,陶维屏;我国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及成矿规律[J];中国地质;1996年08期 |
7 |
朱安庆,张永山;浙江省主要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J];浙江国土资源;2002年03期 |
8 |
阮道源;粤湘两省锡矿斑岩成岩成矿某些问题[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
9 |
彭玉鲸,陈尔臻,张宁克;成矿地质事件浅析[J];吉林地质;2003年03期 |
10 |
周耀华;掌握区域成矿规律 指导全省地质找矿——浅谈江西省第二轮成矿远景区划[J];江西地质科技;1995年01期 |
11 |
周文军;李兴国;齐增辉;门天一;;辽宁五龙金矿区花岗斑岩与成矿关系浅析[J];黄金;2007年10期 |
12 |
王登红;地慢柱与热点的成矿作用[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6年04期 |
13 |
叶锦华,朱裕生,李小鹏;全国固体矿产成矿区带划分[J];中国地质;1997年03期 |
14 |
高进路,肖成东,阎国翰;东蒙地区燕山期三类成矿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找矿论丛;2002年03期 |
15 |
彭渤;幔─壳成矿作用[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16 |
朱裕生,肖克炎,宋国耀;成矿区带的划分和成矿远景区圈定要求的讨论[J];中国地质;2000年06期 |
17 |
王宝德,牛树银,孙爱群,李红阳;冀北地区中生代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深部过程探讨[J];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
18 |
Д.И.Γоржевский
,候殿槐;有机物在成矿中的作用[J];地质地球化学;1988年02期 |
19 |
赵准;中甸-大理-金平地区与喜马拉雅期斑岩有关的铅、铜钼、金矿床成矿模式[J];云南地质;1995年04期 |
20 |
;生物及有机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