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层析成像与地幔对流研究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新一代地震层析成像模型大大促进了地球动力学研究,它展现出了地球特别是地幔结构的三维图像。地幔精细结构和横向不均匀性正是地幔化学与热动力学过程的演化表现,可以利用该结构去追溯、探讨全球构造演化历史,从而深化对地球演化过程的理解。但是层析成像模型仅仅给出速度分布图像,没有解决地幔对流规模问题,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利用地震层析成像精细三维速度结构来研究地幔流的流动趋势以及速度大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次采用最新全球地幔高分辨率体波速度结构对中国及邻区地幔对流形式及产生的地球动力学影响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全面分析,并与其它手段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由于在上下地幔的过渡带以及核幔边界都是热边界层,我们的粘度模型new03在600-660km深度有一个粘度减小带,在核幔边界有一个粘度减小带。
2.根据层析成像模型PMEAN、粘度模型new03,计算与地幔对流有关的表面观测量(地表流水平散度、大地水准面、动力学地表地形、核幔边界地形),我们认为观测大地水准面和计算大地水准面大体趋势相似,即在印度尼西亚、南美、非洲为大地水准面高,在南美东北部、西伯利亚、印度洋和南极洲则为大地水准面低;观测动力学地表地形和计算动力学地表地形在大洋中脊都抬升,在古大陆地盾都下降;观测核幔边界地形和计算核幔边界地形在环太平洋俯冲带,核幔边界向下凹,在中太平洋及东太平洋中脊,核幔边界上隆,在印度洋中脊以及北大西洋中脊核幔边界上隆。
3.地幔垂直流动速度特点:
(1)全球以全地幔对流为主的地幔对流模式,大体上分为三个地幔下降流和三个地幔上升流。三个地幔下降流区域分别是:欧亚—澳大利亚,下降流随着深度加深范围逐渐减小,形成锥形下降,其中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的特提斯带在500-1000公里最明显,在2000km左右逐渐不明显;北美洲—南美洲近南北走向俯冲板片,这也是FARALLON板块向下俯冲的证据;南极洲下降流在下地幔表现得清晰可见。三个大规模地幔上升流是西印度洋—南部非洲;太平洋上升流,与太平洋洋中脊吻合;大西洋上升流,与大西洋洋中脊吻合。一般地幔上升流起源于核幔边界,主要表现在下地幔和上地幔下部,到上地幔顶部和岩石圈上部很多表现为热点。
(2)东亚和西太平洋边缘海近似为柱形上升流,这一上升流起源于2400km,上升到550km,柱尾在2000km以下呈盾形,直径大约为1000km左右,这个上升流是朱介寿等提出的东亚西太平洋存在巨型裂谷体系的深部表现;西伯利亚下降流,规模大,从地表下降到下地幔下部;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特提斯俯冲带下降流,从上地幔中部300km到下地幔下部2000km都有表现。东亚西太平洋分为
三个区域地慢对流与地表的西太平洋构造域、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相吻
ZS
‘匀O
(3)综合研究结果,全球以及东亚西太平洋地慢对流模式倾向于全地慢对流
的对流模式。
本文得出全球及东亚地区地慢对流模式,从而了解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
的形式,对研究各圈层的相互关系及深部动力过程,了解我国大陆岩石圈形成及
演化、地表构造与深部结构的关系,探讨东亚及中亚地区以及西太平洋岩石圈及
软流圈的细结构和地慢各圈层的藕合关系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资源、能源、
灾害和环境变迁提供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料。
|
|
|
|
1 |
蔡英,姚兰昌;1986年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净辐射的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1992年03期 |
2 |
陈锦年,何宜军,孙树远,许兰英,宋贵霆,张艳慧;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3期 |
3 |
姚秀萍,刘还珠,赵声蓉;利用TBB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的分析和描述[J];高原气象;2005年02期 |
4 |
高超;;台湾的台风[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0年07期 |
5 |
;海洋书刊简讯[J];台湾海峡;1985年02期 |
6 |
朱乾根,谢立安;1986—1987年北半球冬季亚澳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与西太平洋SST异常的联系[J];热带气象学报;1988年03期 |
7 |
王昭正,张庆荣;西太平洋赤道雨与E1 Nio[J];热带海洋学报;1990年03期 |
8 |
钱凯,邓宏文;西太平洋含油带的湖相沉积与烃类聚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年03期 |
9 |
吉田满;川崎一朗;董书香;姚殿义;;利用瑞利波频散测定西太平洋上地幔的密度结构[J];国际地震动态;1992年06期 |
10 |
陈奎英;西太平洋海底弧后扩张中心发现金矿带[J];海洋信息;1995年04期 |
11 |
亢武超;;美军会撤出冲绳基地吗?[J];世界知识;1998年23期 |
12 |
慕巧珍,王绍武,朱锦红,龚道溢;近百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J];大气科学;2001年06期 |
13 |
戴志阳;刘斌;王霄翔;查显杰;张虎;杨凤琴;;西太平洋下D”区的剪切波各向异性[J];地震学报;2007年05期 |
14 |
;大洋DY115-21航次科学考察展开调查[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9年08期 |
15 |
;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船凯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06期 |
16 |
张志平;顾秋青;;西太平洋6000米深海潜标的布放准备与实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8期 |
17 |
朱湘元;一九八八年东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东亚和西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1期 |
18 |
任建国,徐胜,孙明良,王先彬;西太平洋海水~3He过剩及分布[J];科学通报;1992年08期 |
19 |
王季卿;祝贺第三届西太平洋声学会议在沪召开欢迎词[J];声学技术;1988年04期 |
20 |
毛东兴;;第九届西太平洋声学会议在韩国首尔召开[J];声学技术;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