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川西高寒地区岩质陡边坡生态护坡技术研究

周雄华  
【摘要】: 高海拔地区的岩质陡边坡开挖形成后,受雨水侵蚀和冻融的影响,岩石创伤面剥落、落石、滑塌现象较严重,甚至进一步发展成坡面泥石流,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高寒地区岩质陡边坡的生态恢复作为生态护坡中难度最高的一项技术,研究其护坡机理、护坡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岩土工程、园林植被学、土壤学、土壤磁学、环境工程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边坡生态护坡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适宜岩质陡边坡生态恢复的生态基材护坡方法。针对川西高寒地区的气候特征、地理地质环境特点,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生态基材组分构成及其配比对生态基材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生态基材的团粒结构、抗旱性、肥效及其和草种藕合生长关系。选取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西引道K7+008~K7+063路堑岩质陡坡作现场施工试验,全面评价草种、生态基材在高寒气候条件下的生态护坡功能及施工方法和工艺。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 高寒地区岩质陡边坡的生态恢复宜采用低档次(以外来先锋型草本型植物为主)绿化方式。 (2) 高寒地区生态护坡的草种应选用具有抗寒、抗贫瘠和适宜粗放管理的冷季型草种,推荐使用的川西高寒地区生态护坡植物种属为:草地早熟禾、黑麦草、小冠花、高羊茅的草种组合,剑竹灌木种,以及小叶扶芳藤藤蔓植物种。 (3) 适当配比的高分子材料JBA、YQS和生态肥料CXL作为生态基材的添加剂可使基材具有保水、保肥、优质团粒化和粘结性能,从而达到生态护坡的目的。 (4) 开发了JYC生态护坡基材,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川西高寒地区岩质陡边坡生态基材防护的技术方法体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白矮星消耗周围岩质世界 环绕不明气体和尘埃[J];科技传播;2011年1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云刚;盛云鸥;徐张建;张忠永;;照金革命旧址岩质洞室病害分析及治理[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锡武;梁富权;;加筋高路堤陡边坡在渝长公路上的应用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99学术交流论文集[C];1999年
3 刘艳辉;刘大安;潘炜;程东幸;郭华锋;;岩质边坡位移监测资料分析方法[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秀珍;孔纪名;王成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级方法的连续函数修正及其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宁;张鹏;;岩质边坡稳定分析与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6 严匡柠;陈和勇;李干荣;;陡边坡面板混凝土滑模施工技术研究[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07)[C];2007年
7 秦建甫;屈龙;;陡倾角岩质边坡变形破坏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下册)[C];2011年
8 何云明;吴德伦;;岩质边坡蠕变模型及其蠕变机理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任自民;;乌江某水利枢纽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和岩体质量的研究[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10 包惠明;;基于Rough Set下的岩质路堑高边坡稳定性评价[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鹤林;块裂岩质边坡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0年
2 喻军华;岩质高边坡开挖与支护过程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3 于莉;基于可靠度的裂隙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1年
4 包惠明;基于RS理论的岩质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5 黄志斌;濒危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及处治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李天斌;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7 冯兆祥;岩质桥基稳定性分析方法及监测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8 彭文祥;岩质边坡稳定性模糊分析及耒水小东江电站左岸滑坡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9 武俊瑛;浑善达克沙地公路沙害综合防治机理与效益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10 黄阜;隧道围岩塌落机理与锚杆支护结构的上限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雄华;川西高寒地区岩质陡边坡生态护坡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2 张连勇;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岩质楔形体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2年
3 付超;岩质高边坡开挖与支护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4 李玉莎;云南保山地区火山岩质粉末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贾东远;岩质边坡稳定性有限元综合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王旭;结合Morgenstern-Price法与Sarma法计算岩质—土质混合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7 罗勇;大冶铁矿露天采场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体系与分析方法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2年
8 陈云;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D];河海大学;2004年
9 赵瑜;水库蓄水时块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10 樊军庭;复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弹塑性极限平衡法分析[D];中南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文禹;龙门石窟7件回归文物简介[N];洛阳日报;2005年
2 吴敏;六岳高速:“悄然”挺进大别山[N];中国交通报;2005年
3 本溪市国土资源局;灾必治 治必实 实必兴[N];中国矿业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罗先安 田丕 通讯员 陈国方;安全生产400天的背后[N];安康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罗玉蓉 通讯员 朱辉 张阳;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大桥钻探任务[N];黄冈日报;2009年
6 李文昌 邓超;回归龙门石窟的七尊佛教造像[N];中国文物报;2005年
7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李飞峰;我市加快构筑沿海千里绿色屏障[N];宁波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文热心 徐亚平;“六五零一”[N];湖南日报;2009年
9 彬彬;十大著名陨坑[N];上海科技报;2010年
10 华迪康;大理石与花岗石的区别和用途[N];中国建材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