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氡及其子体的释放和运移规律及机理研究

乐仁昌  
【摘要】:氡的释放和运移规律及机制研究是氡气测量的基础理论问题,它与氡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本文从实验入手,采用静态、累积、高灵敏度的测氡方法,对氡及其子体在较理想条件下的释放和运移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从实验和理论上对氡释放和运移机制进行了探讨。 实验发现,氡从铀矿物中的释放具有阵发性和自发性,并与铀矿物的种类、粒度大小等因素有关。其机制是:由于铀矿物内部空隙发育各异,Ra经α衰变放出Rn和He,待其在矿物内部空隙聚集到一定压力时,才能由空隙溢出,这是导致铀矿物释放氡呈阵发性和自发性的内因。 实验还发现,氡及其子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而与扩散规律相违背。在向上,向下,横向各为4m的实验条件下,纵向运移能力远大于横向运移能力,向上运移能力也大于向下运移能力:其端点向上,向下,横向运移计数比分别为66%:31%:3%; 向上、向下及横向总计数的对比结果是:54%:35%:11%; 总运移量的对比结果是:54%:34%:12%; 运移系数的结果是:向上0.184cm~2s~(-1),向下0.094cm~2s~(-1),水平0.015cm~2s~(-1); 运移速度的结果是:向上220.4×10~(-6)cm/s,向下181.3×10~(-6)cm/s,水平58.3×10~(-6)cm/s。氡及其子体比重虽很大,但其“自身”却具有明显的向上运移能力,其机制是:氡及其子体经α衰变所放出的α粒子减速后,将成为He核,He核可与氡及其子体形成团簇,当团簇在介质中所受的浮力大于其重量时,团簇便能自行上升。在氡运移机制研究中,借助铀矿石产生的氡和液体镭源产生的氡形成的4He之差异,进一步验证了氡-氦团簇运移现象。论文还建立了氡运移理论分布方程,应用该理论方程对运移实验数据进行了计算,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宏善;陈华君;;H_2在MgO团簇吸附的从头计算研究[J];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2 高春歌;王丽萍;陈红;王春忠;;Li[Li_((1/3-x/3))Mn_((2/3-2x/3))Co_x]O_2(x=0.1)的团簇自旋玻璃态行为[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陈永志;温晓军;;一个量子代理多重签名方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郭永红;贾斌;孙保民;丁兆勇;;Fe/Mo/Al_2O_3催化剂热解火焰法合成单壁、双壁和三壁碳纳米管:合成温度、取样时间与CO流量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1年04期
5 范俊;;网格掩膜技术消除激光脉冲沉积中的大颗粒[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迅雷;李子玉;何圣贵;;基于遗传算法的团簇构型全局优化[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贾美叶;何圣贵;葛茂发;;氧化钒团簇正离子与硫化氢反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赵子强;韩朝晖;;半导体Sn纳米团簇对太阳能吸热膜性能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王广厚;韩民;万建国;宋凤麒;周剑峰;;与束流团簇有关的一些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赵子强;;团簇粒子源及其应用[A];'2001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童建;李冰燕;;氡及其子体对大鼠肺支气管的损伤作用[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孙伟明;李莹;吴迪;李志儒;;理论研究Al_nBe(n=1-9)团簇的结构和电子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邵曹杰;;HIRFL-CSRe团簇内靶最新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朱后禹;李龙飞;李明;郭文跃;;H_2在MoS_2及CoMoS团簇上的活化反应机理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珍媛;张书成;;生活环境中的氡及防治对策[A];第三届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仁昌;氡及其子体的释放和运移规律及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1年
2 毛华平;金、铜、钇小团簇的几何结构、势能函数、能级分布和电子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王鸿;硅的二元团簇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张柏林;若干氢键团簇的纳秒和飞秒激光光电离及从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2年
5 任兆玉;高等植物光合作用能量传递机理和团簇分子电子结构性质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孙悦;几种介质中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及物理特性[D];四川大学;2002年
7 叶翔;纳米体系结构相变及物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复旦大学;2007年
8 郭平;钽硅混合团簇和纯铱团簇的几何及电子结构性质的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安伟科;强脉冲激光与高温等离子体及氘团簇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10 袁勇波;原子小团簇激发态性质及掺杂富勒烯密度泛函计算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松林;小分子在Au/Pd(金/钯)双元合金团簇上吸附及氧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邓庆明;第一性原理研究32个原子的金银合金团簇[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材荣;金属及半导体团簇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金波;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铁团簇[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李朝阳;铝团簇的理论计算以及金属纳米材料制备和性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年
6 梁启;一些无机团簇的三维芳香性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7 张新军;基于单片机的活性炭测氡仪的研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8 陈华君;H_2在MgO团簇吸附的从头计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艳玲;甲酰胺及其衍生物分子氢键团簇的从头计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10 魏育新;金原子纳米团簇反常尺寸效应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重庆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纳米材料全同金属纳米团簇问世[N];今日信息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张强;刘峰奇:一心一意搞科研的“土”博士[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何锬坡;高新区科技创新助力奥运[N];珠海特区报;2008年
4 记者 张景勇;两院院士评选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5 厦门市科技局;厦门两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N];福建科技报;2007年
6 杨步月;室内污染是肺癌发病诱因之一[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戴岩;郑兰荪:滚动式创新研究[N];科技日报;2002年
8 王翠竹 实习生 温友红 黄蔚;市领导检查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会场和代表住地[N];黄山日报;2008年
9 童曙泉 范涛;2003国内外十大科技进展[N];北京日报;2004年
10 兑宝峰;紫荆的栽培繁殖技术[N];中国花卉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