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探区下二叠统层序地层研究
【摘要】:胜利和田探区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田地区,地处皮山、墨玉、和田、洛浦、策勒等县市境内,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自1996年胜利石油管理局承担该区风险勘探以来,采用地面地质调查、地震、重力、电法、钻井、地质综合研究等手段实施综合勘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基本查明了工区内发育的地层系统、沉积环境,明确了南部山前带包括露头区地层为一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带,属于外来系统,其浅变质岩之下的准原地系统在石油地质条件方面则更为有利。
本文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建立起了单井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合成地震记录,把井与地震剖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从而可以利用地震地层学对全区进行地震层序分析。通过分析最终取得了如下几点结论:
1 根据层序地层原理,对玛参1井和胜和2井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把研究区下二叠统分为三个三级层序。即SS1(下二叠统早期)、SS2(下二叠统中期)、SS3(下二叠统晚期)。
2 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把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联系起来,从而可以进行地震地层学研究。选择了ht96180-1,ht96222,ht96568,ht96536,ht96520几条典型的地震剖面做地震地层学研究。
3 利用地震相分析原理,进行了地震相分析以及沉积相预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本区的沉积模式,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型。
4 通过对二维地震剖面分析,利用储层资料在等时地层框架内确定各层序的储层分布,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在建立的等时地层格架内,以层序为单位追踪沉积体系、储层空间展布,结合构造—地层分析,总结了可能的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目标的分布规律。
|
|
|
|
1 |
吴基文;陈资平;;安徽南部晚二叠世龙潭期岩相古地理研究[J];岩相古地理;1997年05期 |
2 |
覃建雄,陈洪德,田景春,李余生,杨作升;川滇黔桂地区二叠纪不同成因盆地层序地层模型[J];沉积学报;1999年02期 |
3 |
董瀚,张海峰,李鸿睿;扬子地台西北缘泥盆纪层序地层研究[J];西北地质;2001年04期 |
4 |
郭宪璞,彭阳,丁孝忠;化石群落与层序地层的耦合关系研究——以塔里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有孔虫群落与层序地层关系研究为例[J];地质通报;2002年07期 |
5 |
易定红,贾义蓉,石兰亭;吉尔嘎朗图凹陷宝饶洼槽腾格尔组层序地层研究[J];河南石油;2005年05期 |
6 |
李增学;余继峰;李江涛;韩美莲;;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共存富集的组合形式及上古生界沉积控制机制分析[J];地球学报;2007年01期 |
7 |
叶小明;尹太举;;萨尔图油田北三西西块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0年06期 |
8 |
陆金波;王英民;张雷;王改云;顾秀梅;;草湖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年01期 |
9 |
吴基文;皖南地区二叠纪龙潭期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J];煤矿现代化;1997年01期 |
10 |
邵才瑞,李洪奇,张福明,张元福,吕希学;用测井曲线自动划分层序地层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4年04期 |
11 |
胡宗全;层序地层研究的新思路——构造—层序地层研究[J];现代地质;2004年04期 |
12 |
朱先才;唐海;;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油气成藏模式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06期 |
13 |
龚斌利;王金平;;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层序地层和铀成矿特点[J];铀矿地质;2006年01期 |
14 |
李德江;朱筱敏;杨俊生;;苏丹Muglad盆地Fula坳陷白垩系Abu Gabra组地震相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1期 |
15 |
易定红;石兰亭;贾义蓉;;吉尔嘎朗图凹陷宝饶洼槽阿尔善组层序地层与隐蔽油藏[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
16 |
郭少斌;陈成龙;;利用米兰科维奇旋回划分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层序地层[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4期 |
17 |
淡卫东;张昌民;尹太举;程绪彬;李连民;;川西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J];沉积学报;2007年05期 |
18 |
李明娟;;济阳坳陷早古生代层序划分与地质条件分析[J];吐哈油气;2007年01期 |
19 |
文怀军;;应用测井曲线进行含煤岩系的划分与对比[J];中国煤田地质;2007年06期 |
20 |
康海亮;于兴河;李胜利;王斌;;准噶尔盆地腹部达巴松地区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