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复杂山地山前带地震勘探应用技术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勘探装备的改进,促进了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增强了地震勘探技术攻关的能力,加快了油气勘探的步伐,使得找油找气的领域已经向复杂山地地区延伸。相继在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地山前带发现了如克拉2和迪那2等油气田,预示了复杂山地地区具有良好的石油勘探前景。
然而,在这类地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地震勘探。一是复杂的地表条件,地表起伏剧烈,沿地表岩性变化大,老地层出露地表(且伴随不同的角度变化)或是巨厚的砾石层;二是复杂的地下地质构造,特别是库车山地区断裂发育、地下逆冲高陡构造;这两个因素造成了地震波场复杂,规则噪声能量强,地震反射信号能量弱,使得地震勘探非常凼难。本文从山地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入手,即影响地震数据品质最关键的三个因素:反射信号能量吸收和衰减、静校正和规则噪声。
论文的第一部分针对提高有效反射波能量的激发和接收因素开展研究,在激发方面:从增强弹性波能量的炸药爆炸机制出发,系统研究了影响冲击波能量的激发因素,从激发环境上分析激发效果,在井深选择上采用双井微测井确定虚反射界面,分析虚反射对激发子波能量和频率的影响,结合爆炸半径,合理确定激发井深;在接收方面:围绕如何合理避开“地震窗”,提高地下反射信息的接收量,采用物理模型方法进行分析,合理地解决了逆冲高陡构造优化观测问题,包括观测系统形式、道距和覆盖次数等参数的选择。论文的第二部分是静校正方法研究,我们首先建立了合理的表层模型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再利用初至信息计算相对折射静校正以解决野外静校正问题;提出了在层析反演静校正中引入先验信息约束和调谐式先验信息约束的思路;先验信息约束和调谐式先验信息约束方法提高了常规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的收敛速度和反演精度,解决了常规层析静校正中存在的问题。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压制规则噪声研究,针对西部山地地区非常发育的规则噪声,提出了把二维资料当成是三维资料的特例,采用逐点识别的方法,自动适应规则噪声视速度的任意变化,快速实现了压制二维和三维叠前地震数据上的规则噪声。论文的最后是应用实例,明显的应用效果证明了本文研究的成果能够有效地解决西部复杂山地地区地震勘探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
|
|
|
|
1 |
Andy Peters
,黄子齐;陆上地震采集技术新突破[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1年01期 |
2 |
万雄,何兴道,易江林,程小金;光纤衰减测试系统的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3 |
陈恕行,周忆;一阶双曲型方程组解的衰减率[J];数学学报;2000年04期 |
4 |
李卫兵,李莉;闭路电视系统中射频传输线的应用[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5 |
汤永龙;大脑中药物扩散模型的初值问题及参数估计[J];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
6 |
岳兰秀,谢鸿森,刘丛强,吴丰昌;2.0GPa、室温至1200℃条件下斜长角闪岩的纵波速度及其衰减[J];高压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
7 |
郭路平;基于心迹线频移的地震衰减层析成像[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4年03期 |
8 |
石玉梅,谢桂生;联合反演速度和衰减的层析成像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S2期 |
9 |
黄凯,徐群洲,杨晓海,赖仲康,张露菲;地震波能量的衰减及其影响因素[J];新疆石油地质;1997年03期 |
10 |
底青云,许琨,王妙月;衰减雷达波有限元偏移[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2期 |
11 |
沈广德,赵振维,林乐科,金燕波;海雾对3毫米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0年06期 |
12 |
李光泉,李伟东,施行觉,温丹;流体分布对松散介质中P波速度和衰减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2000年04期 |
13 |
姜文红,罗四维,中村庆久;写磁头对记录介质中输出信号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
14 |
苏新彦,卢昭金,孙秋菊;一种抗有源干扰方法的研究[J];测试技术学报;2004年02期 |
15 |
冯晓;龚学余;;电子回旋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6 |
耿玉岭,张少岭;利用多次覆盖记录细致提取静校正参数的方法探讨[J];物探与化探;1989年02期 |
17 |
Xiaoming Tang
,周玉山;波形反演技术应用于岩石低频声波特性的实验室测量[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4年06期 |
18 |
王碧泉,吴大铭,边银菊;中国华北峰值加速度的衰减特性及与北美东部的比较[J];地震学报;1999年01期 |
19 |
王倩,吾勤之,何承发;LAPLACE变换法确定X光机轫致辐射谱[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20 |
胡恒山,王克协;孔隙介质声学理论中的动态渗透率[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