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分析与地质力学模拟研究
【摘要】:我国地处世界上两条最活跃的地震带之间,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频发。笔者选择叠溪地震区作为主要实例,结合其它地震区对地震作用下山体变形破裂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条件、演化机制、失稳判据以及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通过地质分析总结出区别于重力条件下山体变形破裂的典型特征和迹象,提出高地震烈度区倾外层状体斜坡滑坡型、高陡层(块)状体斜坡崩塌型和软弱基座体斜坡滑坡型三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式,并分析了其形成与演化过程。
2、提出地震作用下山体变形破裂的形成与演化是重力条件下形成演化的延续,地震力对已有变形破裂起到加剧、促进或诱发作用,其形成演化的力学机制与重力作用下类同(相似)。在浅生时效构造发育分布的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和稳定性受其形成演化的控制。
3、研究了振动试验模型结构设计和材料配制方案以及相应的量测技术。对三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式开展了振动模型试验,结果表明:
(1) 变形破裂一般出现在振动轨迹经历第一个峰值加速度和一个方向循环变化之后的第一个运动方向转变拐点。
(2) 岩质斜坡振动水平加速度达0.4g时开始出现变形破裂,接近0.8g时呈现出大范围整体失稳破坏。孔隙水压力激增启动的临界水平加速度为大于0.2g,接近0.4g时坡体滑动失稳。振幅越大,反复振动次数越多,振动加速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严重。
(3) 变形破裂与初动方向密切相关。振动初动方向一侧变形破裂迹象和程度明显强烈于对侧。
(4) 倾外层状体斜坡一般以滑移拉裂和滑移弯曲方式变形破裂,滑坡方式失稳;高陡水平向块(层)状体斜坡一般以滑移-压致拉裂方式变形破裂,崩塌方式失稳;高陡倾外和倾内块(层)状体斜坡一般以弯曲(倾倒)—拉裂方式变形破裂,崩塌方式失稳;软弱基座体斜坡一般以塑流—拉裂式滑坡失稳。
(5) 振动动反应幅值有明显的垂直放大和水平放大现象。高陡块(层)状体斜坡晃动板梁的支点位置一般出现在距坡脚坡高的1/3~1/2处,破裂失稳(崩塌)高度一般出现在距坡脚坡高的1/2~2/3范围。
4、结合地质分析和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研究了地震与山体变形破裂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讨论了三种典型地质力学模式的失稳判据。
|
|
|
|
1 |
张婕;;PHC桩在太原地区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07期 |
2 |
许向宁;王兰生;;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研究[J];地学前缘;2009年03期 |
3 |
尚柟吉;周勇;张元才;陈浩;霍从顺;;汉源新县城肖家沟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分析[J];四川建筑;2011年02期 |
4 |
刘晶晶,赵其华,张文居,陈鸿;大渡河三交坪滑坡形成演化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3期 |
5 |
王如宾;徐卫亚;石崇;周先齐;;高地震烈度区岩体地下洞室动力响应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
6 |
巨广宏;卢金;吕耀成;;青海省格拉沟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4期 |
7 |
;滑坡[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1年02期 |
8 |
邹光富,贾宝江,冯心涛,楼雄英,谭钦银;四川广元—朝天地区推覆构造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
9 |
袁棨林;肖森宏;战新志;;新疆喀拉通克矿区二、三号硫化铜镍矿床及其外围地区的中基性岩体含矿性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年03期 |
10 |
刘伟,游有光,杨皋;苏北溱潼箕状凹陷的形成演化机制及油气成藏特征[J];断块油气田;1999年06期 |
11 |
庞雄奇;;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年02期 |
12 |
毕献武,胡瑞忠;墨江金矿成矿流体的形成演化机制[J];地质论评;1997年04期 |
13 |
韩增林,尤飞,张小军;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与布局规划方法探讨[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
14 |
李天斌;姜云;尹金平;;华蓥山山体裂缝及其研究和防治建议[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2年02期 |
15 |
许向宁,王兰生;岷江上游松坪沟地震山地灾害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年02期 |
16 |
曹曦;巨广宏;于国平;;基于褶皱构造背景的科牙滑坡形成机制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07年03期 |
17 |
万志峰;夏斌;徐力峰;李建峰;;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探讨[J];海洋通报;2010年06期 |
18 |
李曙光;华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时代及过程[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4期 |
19 |
徐世琦,熊荣国;加里东古隆起形成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9年02期 |
20 |
王兰生,杨立铮,李天斌,卫宏;四川岷江叠溪较场地震滑坡及环境保护[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