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山区高等级公路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HSMR快速评价体系研究

石豫川  
【摘要】: 山区高等级公路工程建设具有如下特点:路线长,跨越地质地貌单元较多,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周期较短,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沿线路基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这使得路基边坡设计具有一定盲从性,为公路工程建设埋下隐患。显然,针对设计、施工周期短和地质环境复杂的特点,传统的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不合时宜,必须寻求新的途径与新的思路。 本文以西南山区国道108线广元段、昆石路、广邻路、渝邻路和渝黔路等5条高速公路边坡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调查路段边坡结构类型及稳定状况,据此将数量多且危害大的层状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在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边坡发育环境、基本地质条件、边坡结构类型、变形破坏机理及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用统计学理论和地质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从分析岩质边坡稳定性与坡形、坡高、坡角、结构面特征、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等方面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适用于高等级公路层状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快速评价体系。 该体系包含两个层次,首先针对山区公路设计阶段资料储备不足的情况,结合岩体结构分析方法和地质过程机制分析方法,建立以地质宏观判断为主的简洁的岩质边坡失稳判据;其次针对施工阶段资料相对较多的情况,基于SMR体系,同时参照CSMR体系,建立适合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的HSMR体系。从而在公路设计、施工阶段均能对开挖边坡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价。具体如下: (1)针对公路开挖边坡特点,提出将45°作为岩层倾角陡、缓划分界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简洁的岩质边坡失稳判据(见表1)。运用该判据,设计阶段可对沿线岩质边坡稳定状况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加固处治措施;施工阶段由于资料更加完备,可以对岩质边坡稳定性作出更为准确的快速判断,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加固处治方案。 (2)鉴于常用岩体质量分类体系源于水电工程和矿山工程等领域,不能很好的评判公路岩质边坡稳定状况,各体系评判结果差异较大,甚至出现评分值超出体系评分范围的现象。引入归一化处理方法,使得各体系评分值差异能直观体现,便于进行差异分析。进一步引入可靠度概念,对初步分类结果进行相关性、一致性分析,寻找各个分类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差异大小,为构建HSMR体系奠定基础。 (3)虽然已有分类体系考虑了岩体结构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但仍有不足之处,难以应对具有软、硬岩相间组合形式的边坡稳定性评价。在充分考虑岩体结构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将岩性组合形式作为参评因子纳入边坡稳定性分级系统中,提高了岩质边坡稳定性系统评分的准确度。 (4)边坡的稳定性与坡高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考虑到分类体系的易操作性,将复杂繁冗的物理力学参数剔除后,通过大量样本的统计分析,寻求到一个简便合理的坡高修正函数,能将原有系统的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尽可能缩小,满足稳定性初步评价要求。 (5)以研究路段113个边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适用于高等级公路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HSMR快速评价体系。HSMR=ξRMR-ηλ(F_1×F_2×F_3)+F_4 依据上式计算得出HSMR值,其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0,以20分为间隔,划分为5个级别(见表2)。 该体系适用于资料较丰富的施工阶段,也可在旧线改造之设计阶段应用。进一步引入“误判率”的概念,系统地评价了HSMR体系的应用效果,证明了该体系的可靠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汝民;;一种确定岩体强度的方法[J];勘察科学技术;1986年06期
2 刘连峰,王泳嘉;三维节理岩体计算模型的建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1期
3 张国,赵文,林韵梅;地下坑道开挖前方结构面超前探测[J];工程地质学报;1997年02期
4 张林洪,邓钢;结构面壁粗糙度摄影测量及计算[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4期
5 黎造,高正夏,侯曙光;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的小尺度量测及其抗剪强度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02年03期
6 杨宏助,陈建民,韦宝伴,邓巧林;山区高等级公路的选线与环境保护[J];公路运输文摘;2003年12期
7 戴志国;;层次分析法在山区高等级公路路线方案比选中的应用[J];林业勘察设计;2007年02期
8 马文华;王丽星;;山区断层与公路工程的关系[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8年04期
9 王卫中;郑玉元;吕振钢;;现场直剪试验在顺层岩质边坡勘察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04期
10 张庆;郑光;许强;邓韧;;携剪实验和JRC-JCS模型在结构面抗剪强度取值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1期
11 程军勤;;山区高等级公路避险车道设计[J];青海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12 车新觉;;测定结构面对岩体变形影响的方法[J];人民长江;1985年04期
13 李通林,王艳辉;结构面非线性剪切模型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14 贺建民;;岩体结构面的剪切弹性回复位移[J];勘察科学技术;1993年03期
15 欧作畿;水电工程地质中的结构面力学性质研究[J];云南水力发电;1998年03期
16 晏鄂川,王晋,何淼;浅析山区高等级公路中的边坡工程岩体[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17 李云华;硬质岩结构面对铁路路基工程的危害[J];路基工程;2001年05期
18 吴义鹰;石豫川;刘宏力;;某地下厂房围岩岩体结构特征分析[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19 肖建勋;程远帆;王利丰;;岩体结构面连通率研究进展及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20 王洪兴;王冠;唐辉明;王亮清;;贵阳鱼简河水库坝址区岩体结构面的多重分形[J];岩土力学;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珍;孔纪名;王成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级方法的连续函数修正及其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伍佑伦;王元汉;胡建华;;基于断裂力学的岩体强度探讨[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吉锋;石豫川;冯文凯;;一种新型的结构面起伏形态测量工具——接触打孔器的研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彭校初;冯树荣;;三维块体理论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高庆华;;序次的辨别与实践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3)[C];1982年
6 孙强;李曼;杨继红;;西南某地结构面的右行形成机制[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功;熊天奇;钱若军;;可展结构中对称性概念的探讨[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广忠;周瑞光;;岩体力学性质的结构效应[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9 戴培志;李伟;李融融;王平;李仕胜;廖建军;;小湾水电站坝址区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试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任茂昆;;关于岩石裂隙连通率的探讨[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豫川;山区高等级公路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HSMR快速评价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许向宁;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分析与地质力学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杨明;岩体结构面力学特性及其锚固效应的数值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漆祖芳;节理岩质边坡位移反分析与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沈强;山区高速公路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监测与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6 秦启荣;深部岩体结构面预测及其石油井壁工程稳定性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7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盛建龙;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及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陈卫兵;考虑岩土材料流变特性的强度折减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10 孙少锐;裂隙岩体地下洞室超欠挖预测及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彦波;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坝肩倾倒变形岩体的质量分类评价及其工程效应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张耀;海域岛礁岩体质量分类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徐伟;映秀地区百花大桥顺层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4 张洪涛;不同本构模型下边破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及其失稳判据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张颖;辽阳石门硅石矿岩质滑坡结构面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高翀;类土质路堑边坡失稳判据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7 刘颖利;规则锯齿状结构面受力变形过程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李元霞;板理化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及结构面力学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钟林君;锦屏一级水电站建基岩体结构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志堂;岩质边坡岩体结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文;有色工业结构面临“大手术”[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山桦;汽车产业结构面临再调整[N];中国工业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矫阳;用桥串起山区高等级公路[N];科技日报;2001年
4 翟志宏;入世已近三年我国商业结构面临重新调整[N];中国信息报;2004年
5 郭庆婧;德国电信:改变旧结构面向新业务[N];人民邮电;2005年
6 范重;国家体育场钢结构设计优化方案[N];中国建设报;2005年
7 曾广均;紧贴工程实际 更新教学方法[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周红生 钱涛;产品包装数码设计[N];中国包装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汪言安;从“经验”向“科学”转变[N];医药经济报;2006年
10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科院博士生导师 刘志澄;农业发展的“三个创新”[N];中国特产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