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纵波资料的流体识别
【摘要】:
地层中的流体是储层预测中的重要内容,识别它们是通过流体识别因子实现的。随着地震勘探所研究的油气储集体越来越复杂,仅利用少量或单一的信息难以达到识别流体的目的,因此,人们希望能从实际地震资料中更多地提取反映储层流体的信息。
地震纵波、横波和转换波的综合利用为此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近年来,人们以地震纵波和横波资料为基础对储层的流体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识别流体异常的LMR(Lambda-mu-rho)法、识别流体的Russell法,直接油气指示(DHI)的波阻抗差分析法、岩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法等。这些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缺乏对流体识别因子特征和应用条件的系统分析,因此,很难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流体预测因子。
基于以上认识,人们对以上常用流体识别因子进行了分析、归类和总结,给出了流体识别因子函数的一般形式,该函数基于纵波波阻抗和横波波阻抗等参数,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和应用提出灵敏度更高的流体识别因子。
问题的关键是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同时获得纵波阻抗和横波阻抗的信息。为此,人们提出了利用理论近似公式、经验公式、理论近似和经验公式相结合、以及AVO分析由纵波阻抗得到拟横波阻抗的方法。由于AVO分析以岩石物理为基础、严谨且系统的数学公式推导为依据、同时在特定处理中具有一定的抗噪性,所以,本文主要利用AVO分析方法从纵波资料中获取横波信息,放松流体识别因子对多波信息的依赖,并结合各种流体识别因子,对比流体识别效果,最后提出了“基于纵波资料的流体识别”方法。
|
|
|
|
1 |
胡远来,刘明哲;灰色遗传识别在 XX 气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2 |
王大兴,史松群,赵玉华;苏里格庙储层预测技术及效果[J];中国石油勘探;2001年03期 |
3 |
兰素清,陆明华;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06期 |
4 |
洪余刚,陈景山,成世琦,代宗仰,李凌;瞬时振幅相干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5 |
韩小俊;施泽进;王良军;;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年02期 |
6 |
崔世凌;杨泽蓉;;火成岩储层的综合预测研究[J];石油物探;2007年01期 |
7 |
刘全新;高建虎;董雪华;;储层预测中的非线性反演方法(为《岩性油气藏》创刊而作)[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
8 |
马伯林;陆明华;舒福明;刘健;;地震属性分析在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小型油气藏;2007年01期 |
9 |
孙卉;徐丽英;周旭红;赵立旻;边少之;;东部凹陷西部斜坡区有利砂砾岩体储层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2期 |
10 |
苏云;李录明;钟峙;唐娟;;随机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6期 |
11 |
宋章强;赖维成;牛成民;薛金宝;沈洪涛;于圣杰;;渤海海域湖相碳酸盐岩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4期 |
12 |
曹琳昱;朱仕军;周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网络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
13 |
黄胜兵;叶加仁;朱红涛;杨香华;魏刚;;渤中西环古沟谷与坡折带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1期 |
14 |
刘强;;煤层发育背景下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
15 |
熊艳肖慈珣,包吉山;模糊神经网络用于储层预测[J];矿物岩石;1998年S1期 |
16 |
魏明阳,周红艳,吴娜珠,李正强;地震属性分析在新农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7 |
穆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参数对反演效果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
18 |
李廷辉;岳跃龙;胡永军;常德双;王小善;王津;范哲清;孔凡东;;Jason反演技术在张东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S1期 |
19 |
李志勇;张冬梅;丁艳红;王朝辉;;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在泌阳凹陷深凹区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1期 |
20 |
贺新蔚;撒利明;邓央;杨午阳;梁秀文;文佳敏;;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