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机理研究
【摘要】:
本文从流体、多孔介质和流动状况这三个渗流基本因素着手,以长庆西峰油田庄19井区为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探究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的规律,分析低速非达西渗流对油田生产过程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的影响,从中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改善这种油田开发的效果。为研究区能够科学、合理地制定注采方案,提高采出程度,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压汞测试与分析:综合利用毛管压力曲线描述储集岩的孔隙和喉道,分析储层的主要渗流通道。研究区储层以中孔中细喉和小孔细喉型为主,并可见少量大孔中细喉型,储层分选较好,歪度略细,储层的主要渗流通道为0.07μm~0.73μm。
2、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性,通过改变围压来改变岩心所受的有效应力。得出结论:岩心的初始渗透率越低则受压后渗透率损失率越高。特低渗透岩心的渗透率应力敏感性比中、高渗岩心强的原因是与渗流时的启动压力梯度有关。
3、非稳态法实验测油水相对渗透率: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计算公式,通过比较,发现考虑启动压力前后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差别很小,所以认为处理低渗透岩心的非稳态实验数据仍可采用JBN方法;总结了庄19井区低渗透岩心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特点,分析了低渗透储层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异常原因;对各岩心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平均相对渗透率曲线。
4、推导了低渗透储层产能方程,分析影响产能的因素包括储层渗透率、生产压差和井距,提出开发低渗油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利用低渗透储层流体非达西运动方程,推导出极限注采井距与渗透率的关系;分析了分子膜驱油机理,水驱后对岩心进行分子膜驱,采取各种配方和方案,研究其提高低渗透岩心采出程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