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机理研究

董大鹏  
【摘要】: 本文从流体、多孔介质和流动状况这三个渗流基本因素着手,以长庆西峰油田庄19井区为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探究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的规律,分析低速非达西渗流对油田生产过程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的影响,从中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改善这种油田开发的效果。为研究区能够科学、合理地制定注采方案,提高采出程度,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压汞测试与分析:综合利用毛管压力曲线描述储集岩的孔隙和喉道,分析储层的主要渗流通道。研究区储层以中孔中细喉和小孔细喉型为主,并可见少量大孔中细喉型,储层分选较好,歪度略细,储层的主要渗流通道为0.07μm~0.73μm。 2、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性,通过改变围压来改变岩心所受的有效应力。得出结论:岩心的初始渗透率越低则受压后渗透率损失率越高。特低渗透岩心的渗透率应力敏感性比中、高渗岩心强的原因是与渗流时的启动压力梯度有关。 3、非稳态法实验测油水相对渗透率: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计算公式,通过比较,发现考虑启动压力前后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差别很小,所以认为处理低渗透岩心的非稳态实验数据仍可采用JBN方法;总结了庄19井区低渗透岩心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特点,分析了低渗透储层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异常原因;对各岩心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平均相对渗透率曲线。 4、推导了低渗透储层产能方程,分析影响产能的因素包括储层渗透率、生产压差和井距,提出开发低渗油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利用低渗透储层流体非达西运动方程,推导出极限注采井距与渗透率的关系;分析了分子膜驱油机理,水驱后对岩心进行分子膜驱,采取各种配方和方案,研究其提高低渗透岩心采出程度的情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娅;周小平;郭京哲;;姬塬油田姬37井区采收率评价[J];石油化工应用;2011年07期
2 李文学;马新仿;王玉敏;;束缚水饱和度对水力压裂非达西气井产能的影响[J];石油钻采工艺;2011年03期
3 刘麟玮;李其深;张琥;;改进的童氏校正曲线及在油藏含水率预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4期
4 唐恩高;杨俊茹;张贤松;孙福街;;早期聚合物驱分流量方程建立及应用[J];特种油气藏;2011年03期
5 孙丽杰;;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各套层系注采状况研究[J];中外能源;2011年08期
6 陈素娟;;锦90块兴_2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与挖潜[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7 俞宏伟;杨思玉;李实;杨永智;;低渗透油藏CO_2驱过程中含水率变化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周桂桢;;非均质油层水淹程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8期
9 王超;吴振东;杨迎春;;大底水砂岩油藏控液增油研究与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1年02期
10 徐兵祥;李相方;邵长金;陈东;黄勇;胡小虎;;考虑压裂裂缝的煤层气藏井网井距确定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年04期
11 任虹;勾长彬;王利娜;;新庄油田BQ67区块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8期
12 罗纯;戴胜群;徐勋诚;付波;包勤勇;刘伟;;南翼山浅层油藏Ⅲ+Ⅳ油组井网适应性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13 李巧云;张吉群;邓宝荣;常军华;李华;刘双双;许晓明;;高含水油田层系重组方案的灰色决策优选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4期
14 郭小美;孙雷;周涌沂;潘毅;董卫军;;裂缝性油藏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J];特种油气藏;2011年03期
15 马东;董淼;佀志刚;韩朝阳;张连峰;曾鸣;;气润湿反转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年03期
16 陈勇;;齐211断块开采现状及潜力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3期
17 葛元霞;;文101块油藏开发效果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3期
18 张晓亮;张金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计算新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4期
19 王兵;;柳赞油田浅层油藏特高含水期稳产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7期
20 盖志刚;;欢127东块21-30井区剩余油挖潜[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礼兵;姚约东;;基于指数式非达西渗流模型的解析解[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邵九姑;许友生;;Forchheimer型非达西渗流系统的数值模拟[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许凯;雷学文;;Forchheimer型三维非达西渗流有限元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高红梅;兰永伟;;温度作用下岩石非线性渗透规律的实验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任晓娟;齐银;张宁生;张国辉;;低渗孔隙介质中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付春权;尹洪军;万贵春;杨知盛;;低速非达西渗流不稳定压力动态特征[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7 肖建群;宫畅;黄振民;信伟;;采油速度、采出程度与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关系研究[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肖曾利;秦文龙;肖荣鸽;孟亮;郭雄昂;蒲春生;;低能量井注水吞吐采油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李玉成;刘勇;陈雪峰;姜俊杰;马宝联;;波浪作用下局部开孔沉箱内、外渗流场压力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吴光焕;孙建芳;邱国清;王宏;;胜利稠油流渗流特征及应用研究[A];稠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根华;低渗透非线性渗流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4年
2 石京平;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低速非达西渗流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行船;油气运移动力学及动力耦合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4 杨晶;CO_2驱油非达西渗流理论模型研究及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孙丽云;基于非达西渗流的饱和黏土一维固结试验与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王坤;考虑起始比降的软土地基一维固结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冯树义;榆树林低渗透油田非达西渗流井网优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8 吕爱民;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油藏工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张锋;低渗透油藏压裂注水机理及工艺参数优化[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杨承林;东濮凹陷文33块沙二下油藏精细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大鹏;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毛宗原;低渗透介质非达西渗流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D];清华大学;2004年
3 朱长军;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2年
4 龙腾;低渗油藏非达西渗流数值模拟系统研制[D];清华大学;2005年
5 李军;二维非达西渗流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蔡建超;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特性的分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兴权;升平气田火山岩气藏合理采气速度确定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8 韩忠英;低渗透油藏裂缝扩展注水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孟玉娟;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流条件下产能动态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10 姜振海;聚合物驱后续水驱合理注采参数技术界限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立;稠油热采非达西渗流机理研究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记者 周泽山通讯员 朱正元;蜀南气矿付22井产生导向作用[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周泽山;提高气田采出程度新招频现[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魏志强 通讯员 刘字巧;大港采四实现凝析油气藏二次开发[N];中国石油报;2006年
5 记者 周泽山特约记者 魏小泉;突围老气区稳产困局[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张志国;一区一法 一井一策[N];中国石化报;2009年
7 记者 石军 特约记者 赵治忠;攥紧拳头再出击[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潘为英;亮出两个“撒手锏” 十亿油藏“大突围”[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特约记者 张国辉;“三重一超前”破解上产难题[N];中国石油报;2009年
10 陈炯;应用热采技术开发稀油油藏[N];中国矿业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