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射线束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及研究
【摘要】:
地震波场的数字模拟在地震资料采集部署、处理和解释中都有重要地位,是地震勘探的一个重要工具。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发展起来的地震波场正演模拟技术方法--高斯射线束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适用于复杂的非均匀介质模型,还能考虑介质的吸收作用,对焦散区、临界区及暗区等奇异区域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与有限差分法等相同的精度的特点,又具有普通射线法的快速,节省内存的优点。
随后,本文介绍了工程物探的主要任务和特点,工程物探的特点是:大部分探查的对象是浅、小的物体,探测深度从几十厘米到几十米。因此要求探查的分辨率要高(与石油、天然气深部探查相比),定量解释的精度高。高斯射线束正演模拟技术在石油、天然气深部探查中的应用成功的实例比较多,然而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论文。
根据目前实际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作者设计并实现了《高斯射线束正演模拟系统》,系统包括:地层构造、速度模型的快速、准确建立,以及对于模型的灵活调整和修改,克服了以往靠人工读(取)数据来建立模型所存在的不方便、费时间,精度低,调整和修改模型困难,初学者不容易掌握等问题。该系统使用非常灵活、方便,可计算二维复杂的非均匀介质的P波、P-SV波的合成地震记录,包括VSP记录、共炮点记录和地震叠加剖面。理论和实际模型的计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本文结合工程物探的特点,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研究了如何提高探测的分辨率,并进行了浅层复杂构造波场的模拟研究,获得了确保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有关技术和参数,通过大量的模拟试验及对实际资料的计算,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预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高斯射线束正演模拟技术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前景是光明的。
|
|
|
|
1 |
;国家教委射线束材料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7年03期 |
2 |
张汝杰,贺振华,王理;井间地震高斯射线束正演方法[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7年02期 |
3 |
沈长庚;;科学家希望借助X射线束揭开自然奥秘[J];世界科学;1989年09期 |
4 |
范钦敏,刘亚雯,李道伦,魏成连,胡金生;纳克级全反射X射线荧光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0年06期 |
5 |
李沿光;Backlund变换理论发展简述及其新方法[J];力学进展;1991年04期 |
6 |
杨训仁;计算大气声学[J];声学学报(中文版);1997年01期 |
7 |
;辐射源、光源[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8年02期 |
8 |
李胜,王国荣,李贵新,马永和;核测量的归一化线性处理方法[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
9 |
李治岷;魏玉文;;工业炉强辐射传热节能新技术[J];适用技术市场;1996年10期 |
10 |
叶继昌,徐寅峰;已知拓扑下的4度Steiner树算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11 |
孙卜春;史庆满;李公运;陈国纲;;β射线对水电离曲线的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1期 |
12 |
;X射线、紫外线及其仪器[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1年05期 |
13 |
吕敏;脉冲射线束测量中的统计起伏问题[J];物理学报;1983年02期 |
14 |
顾恩友;谢东立;;用分光计测量X射线连续波谱及普朗克常数的验证[J];物理实验;1988年02期 |
15 |
王树谦;;单色发散X射线在单晶体内的衍射[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75年Z1期 |
16 |
耿有德;;根据零层线照片调整晶体的技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17 |
潘强岩;徐望;陈金根;郭威;范功涛;阎喆;徐毅;王宏伟;王呈斌;陆广成;徐加强;徐本基;马余刚;蔡翔舟;沈文庆;;上海激光电子γ源[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8年02期 |
18 |
常焘;;THERMO公司的215P型凸度仪在唐钢热轧1700生产线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3期 |
19 |
阿尔弗雷德森;杨君豪;;分析铀溶液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仪器[J];国外放射性地质;1976年04期 |
20 |
吴守国;訾言勤;;同步辐射 X—射线荧光分析法简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