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

盛海洋  
【摘要】: 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演化历史及其周缘环境响应和高原东北缘水系变迁,黄土成因特征,古砂丘时空演化及现代草地沙化等的天然地质记录体,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论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川滇黔资源与生态地质背景调查及数据更新,四川1:25万若尔盖县、红原县、炉霍县、马尔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修测(项目编码1212010510304)”为依托,选择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为研究课题。遵从以证据为代表的地质事件,重塑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的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过程。 通过野外地质填图、调查、系统取样,室内样品测试分析和遥感解译等工作方法和手段,利用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多重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气候环境学、地球化学、遥感学、年代学、冰川学、沉积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对研究区晚新近纪地层及其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及盆地形成与构造演化,黄河古河道时空演变,全新世古沙丘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草地沙化调查分析,黄土的成因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盆地地貌特征及其与泥炭地的关系等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综合研究。论文的创新性工作在于: 1.利用多学科理论,全面、系统地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以岩石地层特征为基础,以古地磁、碳14(~(14)C)、热释光(TL)、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测年数据为依据,以生物化石种属与产出层位和气候地层为参考,按照多重地层划分观点对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更新统及全新统岩石地层、生物地层、气候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的对比和划分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区晚新近纪年代地层的划分,进一步完善了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层层序及分布规律。并取得以下认识:黄河干流、白河支流、黑河支流水系的河道堆积岩石地层,在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下的更新统-全新统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相同时期不同水系沉积物也不尽相同,反映出盆地晚新近纪地层的发育过程及空间上的差异。冰川堆积除钻孔中见有较多的相当于中更新统的冰川堆积外,对地表主要出露在东北角木哈隆、东南角羊拱海山地和西北部年保也则山地冰川堆积终碛垄测年等研究反映出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中几次较强的寒冷事件。“阿坝砾石层”时代划归为早更新世。由泥炭孢粉剖面和RM孔孢粉资料揭示出晚冰期到冰后期以来,若尔盖地区的气候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冷暖变化频繁。黄河干流、黑河和白河地层中所产古脊椎动物化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根据~(14)C、TL、OSL、ESR等同位素测年资料,结合岩石、生物地层地质依据,提出测区晚新近纪年代地层划分年龄界线。由冰期与间冰期或干旱期与湿润期交替演进的气候地层可划分为中更新世4366高地冰期和公巴拉克冰期,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早期的木哈隆冰阶、扎尔吉冰阶、羊拱海冰阶、希门错沟冰阶和末次冰期晚期的安纳尔冰阶,以及全新世冰后期气候地层单位等。 2.通过对盆地黄土的粒度组分、石英砂的表面结构以及其它地质现象的综合研究,对若尔盖盆地黄土成因进行了探讨。在黄土的概率累计曲线上,跃进组分和悬移组分反映明显,以悬移组分为主,并采用矩阵法计算了黄土的粒度参数。对黄土扫描电镜观察和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的统计分析,反映出气流搬运的特点,以发育碟形坑为其主要标志,具有风成环境的表面特征组合。黄土中孢粉稀少,并在邻区黄土层中发现有冰楔构造。根据上述特征分析出若尔盖盆地黄土应为冰缘风成黄土。以测年资料为依据,黄土形成年代主要为马兰期查针梁子黄土和离石期索克藏寺黄土。 3.通过调查黄河古河道的地貌形态特征,结合卫片形迹分析,从宏观上肯定了黄河古河道的分布特征。对古河道和现代黄河沉积物中的矿物组成鉴定分析和粒度测试与粒度分布曲线对比分析,看出其蚀源区、沉积介质和沉积环境的一致性,从而获得黄河古河道存在的微观证据。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以测年资料为依据,确定了黄河古河道的形成年代为晚更新世,黄河变迁的原因是盆地北部出现了短暂的回升,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方在盆地的中部唐克沉降中心附近以及白河袭夺黄河发生水系变迁的结果。 4.利用区域化探扫面成果编制的若尔盖盆地数字地球化学图,研究发现Zn、Sb、Hg、Pb、As、Au、Ag等绝大多数化学元素在若尔盖盆地古湖区显示为明显的低背景分布,是川西典型的表生元素缺乏的地球化学区。大多数元素在盆地内的变化系数CV<30%,呈分散状态,缺少后期地球化学作用的叠加。而具有显著不均匀分布特征的Hg、As、Sb、Mn、Au、Sr等元素的变化系数在50.5~92.8之间,反映出的集中分布趋势主要同金、铀等成矿作用有一定的关系。根据若尔盖盆地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研究发现,影响元素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中的温度与湿度以及沼泽、泥炭等有机质的强烈还原环境。 5.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分析,探讨了若尔盖盆地全新世以来沙漠化过程。粒度、矿物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若尔盖盆地的古(现代)风成砂的沙源来自黄河阶地和高原地区的冰水沉积,但在风力作用下,分选程度和极稳定矿物含量均有所提高。极稳定重矿物含量是现代风成砂>古风成砂>河流相砂,相对稳定的轻矿物石英和沙物质分选程度也大致反映出相同的顺序,表明沙物质随着外营力(风)作用的延长,不稳定—稳定矿物受到风化、分解,而极稳定矿物相对富集,分选程度也得到提高。晚全新世以来,本区沙漠化主要经历4个阶段。本区更早的活动沙丘年龄为距今47000a以前。 6.通过1999年(前期)和2005年(本期)前人资料和野外调查与遥感图象分析对比得出若尔盖盆地潜在沙化土地减少了20189.4hm~2。但沙化耕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与流动沙地却分别增加了57.4hm~2、3572.9hm~2、194.2hm~2与2816.3hm~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增加了3.6hm~2。2005年与1999年相比,风成堆积增加了36204.9hm~2,由此表明,本区风成堆积仍呈上升趋势。从1999年到2005年研究地区风成堆积变化情况来看,近些年来通过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建设,潜在沙化土地、沙化耕地在逐年减少,但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以及露沙地却在逐年增加。由此看出,研究地区沙化趋势呈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状态。结合野外调查,深入研究分析了草地沙化原因。在草地沙化过程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作用几乎是同等的。在自然因素中,地质因素和气候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地质因素是导致草地沙化的主要内动力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则是其主要的外动力影响因素;在人为因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草地超载放牧、开渠排水、草地利用不合理影响、乱挖滥采活动的影响等。 7.利用钻孔资料年代序列、沉积特征、岩性组合、旋回结构,以及沉积速率的变化,结合环境冷暖、干湿的组合特点,分辩出900ka以来高原东部3次明显的构造加速隆升时期和高原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探讨了高原不同隆升阶段下盆地自身断裂系统的活动性、构造演化和形成模式等特点。 8.通过野外调查与遥感解译,研究了盆地地貌形态特征和泥炭地的地貌类型。研究发现泥炭地的产出均与负向地貌部位(湖盆洼地、平底宽谷、坳谷、麓前洼地、沟谷谷底等)有关,地貌作用与泥炭地形成、演变、赋存与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地貌的解译有助于对泥炭成矿规律提供正确认识。这对研究区泥炭、资源远景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杜建国;江苏沭阳北部第四纪多重地层特征及环境演变[J];江苏地质;2003年01期
2 杨志华;简论多种岩石地层单位[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3 张兆群;;中国晚新近纪哺乳动物群落与东亚环境变化(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6年02期
4 裴放;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纪-早奥陶世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J];河南地质;1998年03期
5 裴放;河南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地层多重划分与对比[J];河南地质;1998年04期
6 王泽九;;在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十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地质通报;2008年06期
7 贾丽;张玉兰;;长江三角洲东缘晚新近纪沉积的孢粉与古环境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6年01期
8 樊春;王二七;王刚;王世锋;;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新近纪以来的右行走滑运动及其构造变换研究——以青川断裂为例[J];地质科学;2008年03期
9 柳永清,李寅,刘晓文;层序地层旋回地层与多重地层划分———以京西冀北下古生界为例[J];中国区域地质;1997年01期
10 盛海洋;;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沉积的岩石地层学[J];地质科学;2008年03期
11 覃兆松;赣北上二叠统多重地层划分研究[J];江西地质;2000年04期
12 秦国权;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地层问题讨论及综合柱状剖面图编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年01期
13 本刊编辑部;;广西1989年1:5万区调取得丰硕成果[J];地质通报;1990年03期
14 ;《广西大瑶山西侧泥盆系铅锌黄铁矿控矿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终审通过[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89年03期
15 李曰俊;郝杰;刘鸿允;;板溪群研究的动向与亟待解决的问题[J];湖南地质;1993年01期
16 陈孝红,王传尚,陈立德;峡东宜昌四溪震旦系灯影组多重地层划分[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1年03期
17 ;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十次常委扩大会议纪要[J];地质通报;2008年06期
18 旷红伟;李家华;彭楠;罗顺社;;前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中多重地层划分方法的应用——以燕辽地区中、新元古界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5期
19 孙建中,赵景波,魏明建,葛同明,文思郁,樊利民,耿和平;武家堡剖面古地磁新资料[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8年05期
20 黄枝高;关于编纂《中国地层典》的总结[J];中国区域地质;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放;张金岩;陶明华;万珊;钟杰;;华北东部石炭—二叠系划分对比[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周慕林;王淑芳;;中国第四纪地层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方向[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盛海洋;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骆丁;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系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