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零”进洞工法技术体系及应用研究

张敏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发展,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等级公路隧道洞口段安全、环保和经济性等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公路工程建设越来越注重景观和环境的协调。一般而言,隧道洞口段边坡在自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传统的隧道施工方法会破坏植被,同时由于对坡体的开挖,会降低坡体下部的支撑能力,影响坡体的稳定性,甚至可能大面积失稳,严重的影响施工安全。大量工程实践表明,隧洞洞口段边坡的变形破坏均与洞口边坡的环境破坏和不合理的进洞方法所致。鉴于此,最好的进洞方式是尽量减少对自然边坡的开挖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本文以黄(塔)桃高速公路沿线隧道为例,通过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结构与坡体结构特征、变形破坏机理、进洞辅助工法、进洞开挖方法、地质与监测反馈分析等研究,遵循系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山区公路隧道进洞工法技术体系。主要包括: (1)建立了以坡体结构特征分析为基础,隧道围岩和边坡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为核心,隧道进洞过程的岩土体变形动态监控为支撑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零”进洞工法技术体系,系统阐述了该技术体系的技术原理、施工工序、施工工艺及施工要点。同时,以该体系为基本理念,系统研究了黄(塔)桃高速公路沿线隧道洞口段典型坡体结构的进洞技术。 (2)较为详细对坡体结构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坡体结构建立中的两个关键因素—结构面体系和工程地质岩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针对黄(塔)桃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情况,对沿线边坡的坡体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进行了相应的工程地质分类,主要分为层状坡体结构(Ⅰ)、似层状坡体结构(Ⅱ)、软弱夹层坡体结构(Ⅲ)、基座式坡体结构(Ⅳ)、松散破碎体坡体结构(Ⅴ)和块状坡体结构(Ⅵ);依据上述分类类型,对隧道洞口段边坡的坡体结构特征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 (3)在坡体结构特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隧道洞口段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构造地质分析为基础,对隧道洞口段边坡的变形破坏类型进行了基本划分,主要分为坍塌、塌陷、崩塌、滑坡、块体失稳、错落和倾倒等七类。 (4)建立了隧道围岩—边坡相互作用概念模型,利用复杂岩土介质的建模技术,采用数值模方法,对隧道进洞过程中围岩和边坡的应力、变形、塑性区的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围岩变形是导致边坡变形的关键因素,同时,洞口仰坡的开挖也为坡体变形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控制围岩变形和避免仰坡开挖是隧道顺利进洞和洞口段边坡稳定的前提与保证。 (5)以围岩应力、变形特征及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为基础,以扁平率为技术指标,对大断面隧道的力学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 (6)针对浅埋破碎洞口段均压型和偏压型,提出了“先加固边坡,在采用套拱和管棚支护洞口,再进洞”的零进洞工法,重点分析了隧道进洞辅助施工措施的力学效应、隧道围岩及边坡的应力、变形特征,结果表明:①与“传统”进洞工法相比,“零”进洞工法对洞口仰坡向临空面的变形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②对于以上两者进洞体系中,套拱与管棚连接处表现为显著的应力集中与应力分析现象,表明此部位易于产生变形破坏,在进行管棚与套拱之间连接处理时,应对套拱钢拱架与管棚钢管间进行有效的焊接;③对于偏压型体系中,耳墙与套拱连接部位至基础底部部位表现为显著的应力集中现象,说明耳墙承受了较大的由套拱传递过来的地形偏压引起的滑移推力,同时,也说明耳墙在抑制由于地形偏压效应导致的边坡滑移变形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有效作用。 (7)针对受结构面控制的隧道洞口段边坡,提出“先治坡、后进洞”的方法,且治坡亦采用和主要结构面近垂直的主动加固措施,以调动岩体本身的抗滑能力,同时根据隧道进洞过程中揭露的地质信息与监测反馈信息对设计与施工进行优化调整。 (8)对新型通透肋式拱梁隧道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将“零”进洞工法的理念贯穿于隧洞开挖始终,重点对通透肋式拱梁隧道结构的力学特性、围岩与边坡的应力、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舒志乐;徐东旭;徐柯;刘新荣;李松;;半明半暗法在公路隧道洞口段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2 李育枢;李天斌;;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洞口段地震安全性分析及评价[J];现代隧道技术;2011年03期
3 罗定伦;高波;申玉生;;关于隧道抗减震模型试验围岩相似材料的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4 王玉锁;杨国柱;;隧道洞口段危岩落石风险评估[J];现代隧道技术;2010年06期
5 耿云鹏;;盾构隧道洞口段预加固技术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年36期
6 曹邦举;;浅析对隧道洞口支护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9期
7 李铭;;北斗坡公路隧道洞口段长管棚施工工艺[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9期
8 朱长安;高波;索然绪;;强震区隧道洞口段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08年01期
9 罗定伦;高波;;采用长大管棚预支护进洞技术的理论与实践[J];铁道建筑;2008年03期
10 吴荣锋;;隧道洞口施工技术[J];铁道工程学报;2008年11期
11 王正松;高波;;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研究[J];中外公路;2008年06期
12 刘马群;皇民;;高烈度区公路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分析[J];公路;2009年11期
13 李晓洪;李鑫隆;江勇顺;;金竹山隧道洞口段变形综合处治[J];西南公路;2009年04期
14 黄仁基;高速公路隧道洞口过渡段设计探讨[J];湖南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15 周德培;;隧道洞口绿化设计及工程实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年S1期
16 朱长安;高波;索然绪;;强震区隧道洞口段减震的振动台模型试验[J];公路;2008年06期
17 李林;邓勇;;高地震区广甘高速公路隧道抗震设计的探讨[J];路基工程;2009年03期
18 傅金阳;黄达;易强;阳军生;;公路山岭隧道洞口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估[J];湖南交通科技;2010年02期
19 黄经纬,陈跃先;梅河高速公路葵岗隧道施工技术[J];建筑机械化;2005年09期
20 崔光耀;马涛;;城市双连拱双层公路隧道洞口段围岩加固技术浅谈[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峰;;地下结构动力分析若干问题研究[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刘小军;张永兴;;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合理开挖工序及受力特征分析[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明胜;;辅助工法在盾构法隧道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姚辉;刘青林;;易风化软弱围岩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5 吴荣锋;;隧道洞口施工技术[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6 王小军;;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施工辅助工法的应用与改进[A];中国中铁隧道集团2007年水底隧道专题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廖铭洋;;都市地下化构思中潜盾工法在大台北地区运用之回顾[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王明年;关宝树;;地下工程的施工力学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9 李德武;高峰;;考虑抗震缝影响的隧道三维地震反应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10 王勇;孙彩红;;大跨隧道洞口段施工监控量测与结构受力变形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敏;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零”进洞工法技术体系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高峰;地下结构动力分析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3 孙铁成;双洞错距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叶四桥;隧道洞口段落石灾害研究与防治[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赖金星;高海拔复杂围岩公路隧道温度场特征与结构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刘大刚;公路隧道施工阶段岩体围岩亚级分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罗彦斌;寒区隧道冻害等级划分及防治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皇民;浅埋双洞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王峥峥;跨断层隧道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亮;不良地质条件隧道洞口段支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常乃超;株(洲)—六(盘水)复线新猫猫营隧道洞口施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3 张林;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及抗减震措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维嘉;公路隧道洞口段震害机理及抗减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娄勇;平寨隧道洞口段施工方案动态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6 杨超;浅变质碎裂岩地区隧道洞口段预加固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李海宝;软弱地层隧道洞口段施工力学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文栋良;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9 王婷;不良地质条件下大跨度隧道洞口施工关键技术[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安亚芳;武罐高速公路小石村特长隧道抗震设计优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郑强平 庄则平;福建交通10项成果获省科技奖[N];中国交通报;2010年
2 记者 赵陈;巴达铁路建设有序推进[N];巴中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