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体系分析
【摘要】:
地层分类(地层划分)是地层学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多重地层分类是当代地层学分类新理论和新概念的代表。沉积体系是在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过程方面具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体,其基本单元是沉积相,沉积体系的研究是其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本文的研究区域位于川西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东南边缘,川西前陆盆地的西北部。研究区的三叠系地层发育,层序清楚,生物化石较为丰富。对该区中上三叠统多条剖面进行了详细测制和分层描述。在地层清理的基础上,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及岩石地层划分原则将区内中上上三叠统划分为雷口坡组、天井山组、马鞍塘组和须家河组四个正式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将须家河组分为六个岩性段。并讨论了各组段的岩性组合,接触关系及横向变化特征。在前人生物地层研究基础上,根据古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生物地层的划分,将区内中上三叠统划分为5个双壳类生物组合带即双壳Eumorphotis(Asoella)illyrica–Myophoria– (Costatoria)goldfussi组合带; Entoliumt– enuistriatum–Myophoria (Myophor ia)vu– lgaris组合带;Halobia pluriradiata–Halobia convexa组合带;Burmesialirata–Myo– phoria(Costatria)napengensis组合带;Permophoms emeiensis–WeiyuaneLla rhom– boidalis组合带;和一个植物Pterophyllum ptilum–Podozamites schenki–Neoc– alamites curcinoides组合带。在此基础上对实测剖面各组段的年代地层归属进行了讨论。对研究区中上三叠统各组地层从岩性特征、结构和成分成熟度,沉积构造及古生物特征等方面总结了沉积相标志,结合研究区的沉积背景,对实测剖面的沉积相、亚相和微相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分析。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将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从雷口坡组到须家河组划分出四种沉积体系类型即三角洲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滨岸沉积体系和浅海陆棚沉积体系,并对各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四川盆地西缘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和晚三叠???砥谌侵蕹粱J健
|
|
|
|
1 |
曹忠祥;临清坳陷东部地区第三系油气勘探问题讨论[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年03期 |
2 |
张小兵;郑荣才;张哨楠;;高邮凹陷马家嘴-联盟庄地区戴南组构造—沉积体系[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1期 |
3 |
蔺宏斌;侯明才;陈洪德;董桂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4 |
李祯祥;;少井地区沉积体系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8年04期 |
5 |
姜在兴;;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
6 |
陈昌明,汪寿松,黄家宽,陈志明,柯保嘉,陈安宁;鄂尔多斯地区中-晚石炭世海沼沙岭沉积体系[J];科学通报;1989年16期 |
7 |
刘焕杰,马宏英,何康林,贾玉如,龙耀珍;含煤建造沉积体系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地质;1991年06期 |
8 |
赵澄林,刘孟慧;内蒙阿南凹陷中生代储层沉积特征和地质模式[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9 |
李从先;蔡进功;陈刚;;砂坝-泻湖沉积体系地层分类及其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10 |
史宣玉,喻春辉,热依汗古丽,刘树辉,哈丽娅;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与油气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1995年03期 |
11 |
德勒达尔;塔里木西部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特征[J];新疆地质;1996年04期 |
12 |
杨福珍;王宇林;;赤峰—铁法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群的泥石流相[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13 |
秦勇,傅雪海,岳巍,林大扬,叶建平,焦思红;沉积体系与煤层气储盖特征之关系探讨[J];古地理学报;2000年01期 |
14 |
徐世球,佘继完;四川省剑门关一带晚侏罗世沉积体系与古环境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15 |
李潍莲,刘震,吴因业;H盆地L区块下白垩统地震相分析及沉积体系预测[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年05期 |
16 |
赵俊兴,田景春,蔡进功;惠民凹陷南坡古中生代沉积体系特征及时空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1期 |
17 |
屈红军,李文厚,苗建宇,张小莉,庞军刚;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储层发育规律[J];沉积学报;2003年04期 |
18 |
张承泽,原海涛
,杨琴;富县地区延长组6段沉积特征研究[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
19 |
杨友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和层序特征[J];地质通报;2005年04期 |
20 |
陈文林,陈志芳,刘宗城;天湖山煤矿区某主要含煤段聚煤环境及其含煤性[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