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山县桃花铁矿地质特征分析
【摘要】:
重庆市巫山县桃花铁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渝东南陷褶束七曜山凹褶束。矿区位于七曜山背斜北东段南东翼之次级褶皱贺家坪背斜北东段。矿床产于上泥盆统黄家磴组灰绿色、紫色粉砂质页岩中。矿体顶、底板围岩与矿体界线清楚,矿体呈层状至似层状产出。矿石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其次菱铁矿,占90%左右;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水云母、鲕绿泥石、胶磷矿等,含量少许。杂质元素磷主要以胶磷矿形态赋存于铁矿石中,常呈细小团块分布在赤铁矿中,有时也和赤铁矿一起形成圈层的鲕粒。全矿区矿石平均品位达TFe43.58%,有害成分磷含量为0.5~1.1%之间,总体较高,致使本矿区矿石为高磷鲕状赤铁矿矿石。本区矿石结构主要有豆鲕粒状结构及鲕砂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条带状构造及块状构造。
本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岩相古地理条件控制。本文总结出了对形成沉积铁矿床有利的岩相古地理条件:①湿热的古气候条件,促使古陆的含铁岩石进行红土化作用,并提供充足的铁质来源。②相对较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陆古海盆地、古海湾,在这里海水深度不大,且较平静,无海洋大风大浪的侵袭,有利于铁矿沉积作用的进行。③浅海的海侵沉积岩系中,一般形成鲕状赤铁矿矿石相。④铁质可能主要是以胶体、细悬浮凝胶或呈吸附的氧化物形式被古陆的河流进行搬运的。本区位于鄂西-湘西北成矿区。鄂西-湘西北成矿区属于一个相对较封闭的内陆古海盆地,海水比较平静,有利于铁矿沉积作用的进行。
成矿主要物质铁质主要来自周围受风化的古陆。近滨相完全具有建鲕条件,加上含有丰富的核心材料,在悬浮状态下,各种赤铁矿泥晶等围绕核心以胶体化学方式发生沉积形成赤铁矿鲕粒。形成的赤铁矿鲕粒经过波浪和潮汐水流的再次搬运改造与富集,最终就位于近滨相至远滨相上部环境,形成“宁乡式”铁矿床。
本矿区赤铁矿矿床的成因类型系同生沉积成因,鲕状赤铁矿以胶体化学沉积方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