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瑞利波群速度结构及方位各向异性层析成像
【摘要】:
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是由30多块尺度不同、形成时代和性质各异的板块或地块拼合而成。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的板块或地块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前寒武纪巨型克拉通地块及地盾;(2)前寒武纪小型克拉通地块及板块;(3)显生宙造山带及汇聚地块;(4)陆陆碰撞型地块及造山带;(5)新生代边缘海海盆;(6)大陆裂谷盆地及增生地块。
地壳及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研究在地球动力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其研究有助于许多地质和地球物理基本问题的解释。本文利用Rayleigh波层析成像研究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群速度结构及方位各向异性。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102个数字化台站记录的近万个地震事件的长周期垂直向面波资料,利用时频分析方法测量并经过筛选后共得到11213条质量较高的基阶瑞雷面波群速度频散资料。纯路径频散反演中同时计算方位各向异性,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o×1o,反演获得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10oE~150oE, 10oS~80oN)8~200s共28个周期的瑞利波群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图像。
Rayleigh波高分辨率成像表明:同一类型板块或地块的岩石圈和软流圈的速度结构十分相似,呈现出其独有的速度分布特征。不同类型板块或地块的速度结构有重大差异。30~60s周期,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极低速分布。60~200s周期显示,速度差异幅度较大,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自北向南显示出一条宽2500~4000km,长约8000km的巨型低速异常带。相对海洋来说,欧亚大陆各向异性强度较弱且快波方向较复杂。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大陆间的碰撞引起强大的水平压力和一定的下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隆起、地壳增厚的最根本的因素,同时也促成壳幔中橄榄石的定向排列和物质运移,因而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现象。中国大陆西部的各向异性强度明显大于大陆东部。在几处波速各向异性显著的区域,快波方向与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和现代地壳运动方向一致。
|
|
|
|
1 |
王玉林,约翰.佩吉,迈克.寇温;禁带区域内负的群速度(英文)[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2 |
韩颜颜;郭智奇;刘财;冯晅;丁大军;;弹性各向异性介质速度特征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S1期 |
3 |
韩梅;陆娟娟;;北太平洋水下脉冲声传播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9年11期 |
4 |
张建心;屈道宽;冯帅;王义全;王传奎;;微腔旋转对耦合腔光波导群速度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9年12期 |
5 |
金建国;谈波包与不确定关系[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6 |
刘辉,夏立新;磁势垒结构中的隧穿时间[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
7 |
谢根全;夏平;;基于微极性弹性力学的碳纳米管中波的传播特性[J];物理学报;2007年12期 |
8 |
张映辉,刘洪敏;群速度机理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9 |
梁志超;物质波的相速度、群速度与粒子的速度[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
10 |
童元伟;张冶文;赫丽;李宏强;陈鸿;;同轴光子晶体中异常群速度现象[J];科学通报;2006年07期 |
11 |
胡敏敏;论粒子和波包的关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1期 |
12 |
葛焕称;;Lg波研究的历史进展[J];国际地震动态;1988年10期 |
13 |
王强,傅德薰,马延文;一类迎风紧致差分格式全离散特性分析[J];计算物理;1999年05期 |
14 |
胡家富,段永康,胡毅力;利用面波测定台间衰减系数[J];西北地震学报;1999年02期 |
15 |
JosephB.Molyneux
,李东亮,王玲歌;衰减性介质中的纵波速度:实验物理模型研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1年03期 |
16 |
郝重涛,姚陈,王迅;任意空间取向TI介质中体波速度特征分析[J];地震地质;2005年02期 |
17 |
唐元广;于松楠;常鸿;刘文武;杨金红;毕冬梅;吴汉华;;一个四能级相干驱动原子系统中的多透明窗[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2期 |
18 |
杨武;;微观粒子的速度、相速度和群速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
19 |
陈爱民,韩树东;能量波与群速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
20 |
张永照,张淑艳,杨万明;物质波的群速度与德布罗意关系[J];现代物理知识;1996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