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测试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构造几何学、平衡剖面演化、剥蚀量恢复和古构造复原等方法,以沙雅、卡塔克、巴楚三大控油古隆起构造演化对比研究目标,系统对比不同类型古隆起活动强度、构造特征、成藏条件及其成藏模式的异同点,着重阐述古隆起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深化古隆起成藏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
(1)依据塔里木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以及成盆动力学过程,分析盆地的平面分区、纵向分层的宏观特征,并依据构造层叠置关系的变化,将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结构总结归纳为3种常见叠置关系和7种叠置方式。
(2)按照动力学演化特征将塔里木古隆起划分为四大类古隆起,具体解析沙雅残余古隆起、卡塔克稳定古隆起和巴楚活动古隆起的构造特征,重点对比构造格局、不整合面空间展布、主干断层发育演化以及局部构造平面分带、纵向叠加特征,总结古隆起区构造差异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类型古隆起成因机制。同时系统解释塔里木盆地早期张性断裂体系,识别并划定库满拗拉槽边界断裂,并动态剖析塔中Ⅰ号早期正断裂对中央隆起带演化的约束作用,尤其是从构造背景方面对后期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成岩演化给出了合理解释,探讨早期拉张背景对台缘建隆、礁滩相等碳酸盐岩有利储集相带成藏演化的控制作用。
(3)在系统研究前特提斯稳定克拉通与被动大陆边缘、前特提斯关闭前陆盆地-克拉通边缘坳陷、古特提斯开合旋回、新特提斯开合旋回、复合前陆盆地五个盆地原型发育阶段构造事件及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主要构造变革期,识别主要构造不整合界面的空间组合样式,以趋势厚度法和标志层~厚度法为基础,结合平衡剖面理论,提出不同构造时期的剥蚀量分解技术和不同类型古隆起古构造恢复技术,精确复原O2+3、S、T、K等多层段在主要变革期剥蚀特征,探讨不同构造期T74、T70不整合面的古构造演变格局。进而系统对比沙雅残余古隆起、卡塔克稳定古隆起和巴楚活动古隆起的构造特征和演变过程,确定不同类型古隆起形成-改造-定型期次,细化不同时期古隆起构造格局,动态演绎不同时期古隆起分布特征,在总结古隆起构造背景、演化历史及古今构造差异的时空迁移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时期古隆起形成机制,深化塔里木古隆起多旋回构造演化的动态过程,建立古隆起构造演化模式。
(4)系统对比沙雅、卡塔克和巴楚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多期次、多层次、多模式的关系,尤其是关键成藏期古隆起的形态与定型期古隆起的地质结构的差异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提升并细化塔里木古隆起控藏系统:①隆坳格局制约烃源岩展布及热演化;②古隆起展布控制储层发育及改造;③古隆起形成发展控制圈闭类型;④古隆起变迁控制输导路径和运移指向;⑤古隆起变革期控制成藏期次。在此基础上,针对塔里木盆地不同构造旋回原型盆地的叠合,将不同类型的成藏模式概括为6种基本类型,提出塔里木古隆起“烃源控区、储层控层、隆起控带、断裂与不整合控位”的成藏规律,并以轮南-塔河巨型油气富集区为例,总结古隆起成藏最佳配置模式。
|
|
|
|
1 |
孙玮,刘树根,徐国强,李国蓉;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油气分布[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2期 |
2 |
张小兵,赵锡奎;塔里木盆地塔中构造演化与志留系油气关系[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
3 |
余秋华;王怀杰;庞雄奇;;要素匹配成藏模式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1期 |
4 |
解晨,王保才,尚雅珍,王玉昌,贺艳梅;塔里木盆地塔中低隆起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控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2期 |
5 |
王子煜,陆克政,漆家福,金之钧,吕修祥;塔里木盆地塔中凸起的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6 |
邓涛;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构造机制和成藏模式[J];石油实验地质;1996年04期 |
7 |
郭春涛;高剑;李忠;;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四石厂地区下二叠统沉积与物源记录及其反映的构造演化[J];地球科学;2018年11期 |
8 |
郭建华,罗传容,刘生国,翟永红;塔里木盆地前震旦—石炭纪构造演化与石炭纪原型盆地属性[J];矿物岩石;1995年03期 |
9 |
岳勇;田景春;赵应权;王明;谢佩宇;;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对奥陶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地球科学;2018年11期 |
10 |
庞雄奇;周新源;李卓;王招明;姜振学;;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控油气模式与有利区预测[J];石油学报;2011年02期 |
11 |
马德波;杨敏;杜德道;王珊;陈槚俊;何登发;董洪奎;;多期活动古隆起复合叠加过程解析——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为例[J];岩石学报;2020年11期 |
12 |
徐国强,刘树根,李国蓉,武恒志,闫相宾;塔中、塔北古隆起形成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1期 |
13 |
赵靖舟,田军;满西地区构造演化史[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年02期 |
14 |
何登发;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年03期 |
15 |
邬光辉;王春和;玛丽克;高力;何金春;;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斜坡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控制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1期 |
16 |
邬光辉;李启明;肖中尧;李洪辉;张立平;张现军;;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及油气勘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1期 |
17 |
吕海涛;张哨楠;马庆佑;;塔里木盆地中北部断裂体系划分及形成机制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17年04期 |
18 |
余海波;漆家福;师骏;张玮;曹淑娟;范绳;孙统;杨向阳;;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西秋古隆起的形成及其演化[J];地质科学;2015年02期 |
|
|
|
|
|
1 |
梅庆华;何登发;;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与大气田群的形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
2 |
王建明;罗晓霞;贺江舟;张利莉;;塔里木盆地荒漠盐碱生境嗜盐碱细菌的初步研究[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
3 |
唐玉华;张旭东;张秀考;张玉谦;;对塔里木盆地的认识[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
4 |
刘绍文;李香兰;蔡黎;;塔里木盆地热流、深部温度和热结构[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C];2018年 |
5 |
张冰;周铭;李红谊;;塔里木盆地及邻区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1)[C];2015年 |
6 |
何清;袁玉江;李敏;;塔里木盆地风沙气象灾害分布及防御对策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
7 |
徐海量;陈亚宁;;塔里木盆地风沙灾害危险度分析[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
8 |
马明;刘池阳;王建强;赵红格;;鄂尔多斯地区中央古隆起特征与形成演化[A];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21年 |
9 |
辛勇光;王兴志;唐青松;田瀚;张豪;尹宏;王旭丽;;论天井山古隆起在雷三~3亚段厚层微生物岩储层发育中的作用[A];第31届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19)论文集(01地质勘探)[C];2019年 |
10 |
李世临;朱宜新;叶朝阳;范毅;左云安;苏蔚;;宣汉-开江古隆起的深层勘探意义[A];第31届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19)论文集(01地质勘探)[C];2019年 |
11 |
韩枫;周永章;黄永健;;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地质学发展热点及主题变迁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七十: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专题七十一:地质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专题七十二:地球生物学[C];2020年 |
12 |
许伟;孙知明;计文化;宋博;赵越;王宝文;张慧元;;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石炭系古地磁研究及其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启示[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一: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二: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专题三: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20年 |
13 |
徐备;王志伟;;中亚造山带东部地壳组成及其对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十:造山带深部结构、过程与动力学、专题十一: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十二: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C];2020年 |
14 |
徐雯雯;刘栋;赵志丹;车悦;;希腊Lesvos岛钾玄岩和安山岩对爱琴海东北部地幔交代作用和构造演化的启示[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三十七: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三十八: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三十九: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浅部的相互作用[C];2020年 |
15 |
李伟民;;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A];吉林省第九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强化科技引领支撑推动吉林创新发展报告集[C];2016年 |
16 |
厉子龙;吴涛;毛建仁;骆雅琴;李川;林清龙;王孔忠;苏欣瑶;汤宇刚;;中国东南部沿海一带中-新生代地质地貌特征及构造演化-以浙江为例(英文)[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专题7:洋-陆格局演变与资源环境响应及大洋科考、专题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专题9: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C];2019年 |
17 |
刘伟;张强;王浩森;陈艇;仲义;刘青松;;菲律宾海与南海构造演化关系的探讨[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2:岩石圈变形、流变及动力学、专题3: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19年 |
18 |
喻凯琦;李伟;詹文欢;;南海西北次海盆形成时间及构造演化模式[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43:海洋地球物理[C];2019年 |
19 |
张磊;何登发;李涤;殷树铮;甄宇;;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34: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35: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专题36: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C];2019年 |
20 |
张冰;周铭;李红谊;;塔里木盆地及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C];201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