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防文物风化的材料设计与适用性研究

陆春海  
【摘要】: 由于自然因素所致的风化作用和人为因素所致的破坏,许多文物的表面劣化现象严重。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了酸沉降等环境问题,这些因素加速了文物的破坏。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延缓文物风化速度,今后许多珍贵的实物记录将不复存在。但是,迄今没有找到一种文物保护材料能完全满足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要求。因此,研制性能良好的文物保护功能材料,特别是发展文物保护材料的设计方法己成为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迫切任务之一。 文物的保护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学、矿物学、地质学、环境科学、考古学、历史学及艺术研究等多个学科。本论文首先尽可能全面地对石质文物和金属文物的相关保护材料、文物保护方法、国内酸沉降现状及其对文物的危害进行了综述。其次,对把当前先进的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方法用于文物保护材料设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考虑到聚氯代对二甲苯的特点及该材料已在国外文物保护中得以初步应用的现实,论文以聚氯代对二甲苯为设计方法的检验对象,分别采用量子化学、定量构型关系、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洛等方法,对其构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特别是关系到其文物保护性质的气体和水的输运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以验证这些方法得出的结论的可靠性。同时,作者参照相关的高分子材料的评价标准,对聚氯代对二甲苯进行了严格的测评,以验证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和聚氯代对二甲苯适用性。另外,在研究中还应用了先进的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装置。 通过上述实验和理论研究,获得了以下的结果: ⑴结合地球化学知识和文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近几十年来文物风化和锈蚀加速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物排放导致环境气氛和沉降物中有害物质增加所致。 ⑵根据实验考评、数值模拟和基于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合理推断,聚氯代对二甲苯保护文物免受有害气体和酸沉降的影响,从而延缓文物风化和锈蚀速度,使文物得到长期保护。初步实验证实,聚氯代对二甲苯能够满足透明、不破坏原貌和结构的要求。 ⑶根据聚氯代对二甲苯和聚对二甲苯的分子结构,按照分子拓扑学指数的定义得出高聚物单体中每个非氢原子的成键原子指数和键指数。利用一些高聚物物性的实验值,将链指数与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高聚物的密度、介电常数、折射指数、杨氏模量、透气率等)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别拟合出各自的定量构性关系(QSPR)方程。利用这些定量构性关系方程,来预报高聚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本文用QSPR方法预报了聚对二甲苯、聚氯代对二甲苯的物性,与已收集到的实验数据相比,除了体电阻和两个力学性质外,QSPR预报的其它物性较实验值的最大误差小于7%。可以认为采用QSPR方法预测物性的方法推广到高聚物类文物保护材料是有价值的。特别是高聚物密度的准确预报为分子动力学模拟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 ⑷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链长的聚氯代对二甲苯的分子构象。发现在不同链长和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分子动力学的模拟均能达到平衡状态。模拟所得到的高分子链的构型均是线型的,这与实验所得的结论一致。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成键能对平衡趋向的影响要超过范德华能和静电能组成的非键能。 ⑸通过第一原理计算也证实聚对二甲苯为线性聚合物,而且发现零点能、热容、熵、焓和自由能与聚合度呈线性关系,前沿轨道能隙提示其为绝缘材料。这些既符合实验事实,也验证了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所得的结论。 ⑹基于蒙特卡洛自避随机行走方法和聚氯代对二甲苯的实际密度,构造了玻璃态的聚氯代对二甲苯膜模型。以此为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的输入模型,然后借用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过程中记录的原子运动轨迹,结合爱因斯坦流体公式,导出了氦原子及小分子气体在聚氯代对二甲苯膜中的扩散系数。又由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结合阿仑乌斯公式导出了扩散系数方程和扩散活化能,其结果与实验值非常吻合。此外,还利用所构造的模型进行了等温吸附模拟,并与实验值而进行了比对,其结果令人满意。由此可见,该方法可以用于高聚物类文物保护材料的设计和其它应用领域的高聚物材料的设计。 ⑺考察了聚氯代对二甲苯膜试样在50℃干燥空气、有机试剂、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中长时间浸蚀的变化情况。除了浓硝酸和丙酮浸蚀使聚氯代对二甲苯膜的质量有很小的变化外,其余各组均无明显质量变化。经过热处理和化学试剂浸蚀的聚氯代对二甲苯膜试样,不仅在常规XRD和RAMAN光谱谱图上变化很小外,即使用高灵敏的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实验结果说明聚氯代对二甲苯确实是一种极其耐化学物质侵蚀的材料,即使对浓硫酸也可以长期抗其浸蚀。考虑到该膜是由气相沉积制备,结合地球化学动力学方程,可以推断聚氯代对二甲苯膜可以用于文物保护,使其在室内环境不受气氛和水的侵蚀。因而,特别适于金属文物、小型石质文物的保护和纸质、纺织类文物的修复。 总之,经过研究证实,论文所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有望用于延缓文物风化、锈蚀的高聚物类文物保护材料的设计。文献检索表明,目前尚未发现有类似的研究报道。本工作还证实了聚氯代对二甲苯具有极强的耐化学侵蚀作用,这些成果对于发展新型延缓文物风化文物的保护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拓宽了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领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金惠;中国降水酸沉降通量的空间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1998年02期
2 谭克龙,吕录仕,张敦虎;酸沉降污染卫星遥感[J];国土资源遥感;1998年03期
3 段雷,郝吉明,周中平,谢绍东;确定不同保证率下的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J];环境科学;2002年05期
4 徐淑碧;重庆市的酸沉降污染及防治对策[J];重庆环境科学;1994年06期
5 于锡军,仇荣亮;酸沉降临界负荷模型及特点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6 于锡军,仇荣亮;陆地生态系统酸沉降临界负荷及模型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7 朱育新,胡守云,王云飞,尹宇,潘红玺,周万平;酸沉降影响的湖泊沉积学证据[J];海洋与湖沼;2002年04期
8 杨建祥,陈竑,何莉,姜振远;南宁市酸沉降来源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9 周修萍;我国东部七省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J];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01期
10 何隆华,杨宏伟,周修萍;地理信息系统与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相对敏感性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02期
11 刘全友;模拟酸雨对森林土壤风化影响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12 王合江;简论“酸沉降”的成因及其危害[J];临沂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13 樊振辉,庞少静,陈秋颖;酸沉降与马尾松病害关系的调查研究[J];贵州环保科技;1996年04期
14 殷广瑾;大气污染的元凶——SO_2[J];金属世界;1997年02期
15 陈定茂,谢绍东,胡泳涛;生态系统对酸沉降敏感性评价方法与进展[J];环境科学;1998年05期
16 郝吉明,段雷,谢绍东;中国土壤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区划[J];环境科学;1999年04期
17 本刊通讯员;;重庆市两项酸沉降科研课题通过鉴定[J];重庆环境科学;1991年04期
18 吴玉霞,沈志来,何珍珍,黄美元;西南地区酸沉降与天气系统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1992年01期
19 宋少杰,陈宁,王建华,张维东,石来元;青岛地区酸沉降现状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6年05期
20 张鸿斌,胡霭琴,卢承祖,张国新;华南地区酸沉降的硫同位素组成及其环境意义[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化元;;后记[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时伟;;后记[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玲;;对当前文物保护难的成因思考[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4 李国清;;有机氟材料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杨璐;王丽琴;黄建华;;纳米材料在文物保护中应用前景的探讨[A];文物科技研究(第二辑)[C];2004年
6 赵书;;要想保护好 首先利用好[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7 焦嘉琦;;《与文物对话》——从文物原形到文物仿真到文物保护——生死抉择[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8 陶武亮;;环氧乙烷杀虫灭菌机理及其在我馆库存文物保护中产生的效果初探[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9 李玲;;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文物的保护[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陈坤龙;;古代材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及其应用[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春海;防文物风化的材料设计与适用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段雷;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研究[D];清华大学;2000年
3 李克艳;晶体中的电负性标度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宝昌;新型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朱建华;应用营养循环模型(NuCM)模拟酸沉降对重庆铁山坪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6 华春燕;多元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组成设计、氧化还原性质及催化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和玲;含氟聚合物及其对文物的保护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张晓宁;Fe-Ni软磁合金吸波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9 王代长;酸化土壤中养分离子的淋失机理及金属离子的反应动力学[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10 孙学勤;几种材料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乔子;城市化进程中文物保护政策执行的优化探讨[D];广州大学;2012年
2 郭东武;房地产开发中文物保护的法律问题探讨[D];兰州大学;2012年
3 马树华;中华民国政府的文物保护[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菲;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材料设计[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侯哲哲;人工神经网络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6 蒋红梅;酸沉降对土壤—蔬菜系统及其氮、磷周转的影响[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7 张明;酸沉降对泰山土壤酸化及植物生态生理特性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徐菁;混凝土细观结构数值模拟——材料设计的新方法[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9 郭婧;酸沉降对材料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10 叶小峰;东亚酸沉降及其长距离输送模式比较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信;文物保护切莫变味[N];江淮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林常青 实习生 巫锦烨;加强文物保护 带动旅游发展[N];闽西日报;2005年
3 见习记者 李志强 记者 黄欢;我市文物保护进入领跑行列[N];南昌日报;2005年
4 应县文保所 张瑞鹏;正确处理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关系[N];山西政协报;2008年
5 记者 陈艳红;加强地下文物保护立法[N];首都建设报;2008年
6 记者 孟苗;我省积极做好重点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工作[N];山西日报;2009年
7 本报评论员 谢珂;以更积极的心态加强文物保护[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记者 郭青;景俊海检查西安地铁工程文物保护工作[N];陕西日报;2009年
9 李文儒;博物馆与旅游:拉动与提升[N];中国文物报;2009年
10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N];浙江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