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龙门山北段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探讨

田小彬  
【摘要】: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北段地区是指以北川、安县为界向北东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出露轿子顶杂岩和唐王寨向斜为主要特征,总体上表现为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表构造特征调查,地表沥青分布特征调查,区域地震剖面的重新解释等工作,对龙门山北段地区的地表构造特征、地腹构造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地表沥青分布特征以及该区的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龙门山北段地区地表3条主干断裂厘定为青川—阳平关断裂、凉水—林奄寺断裂及马角坝—竹园坝断裂,这3条断裂均有多期变形,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运动特征:前两者早期以韧性变形为主,晚期以脆性变形为主,马角坝—竹园坝断裂主要以脆性变形为主。依此3条主干断裂将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北段及其邻区划分为:碧口微地块、后龙门山陆内造山带、前龙门山陆内造山带及川北复合前陆盆地4个构造单元,各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差异显著,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自造山带向盆地方向变形-变质作用明显减弱。 在垂向上,依据地震剖面的解释可以把龙门山北段分为上、中、下3层构造:上构造层是以志留系和奥陶系、寒武系组成的叠瓦冲断系;中构造层是以中下二叠统、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和寒武系构成的相对平缓的构造层,构造缩短有限;下构造层以平缓反射为主要特征,由震旦系、南华系和基底构成。 龙门山北段地区发育多种构造样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构造、双重构造、断层相关褶皱、背冲断块、飞来峰等。 龙门山北段在印支期已基本成型,经历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进一强化,造就今日面貌:印支早期主要表现为海退;印支中期总体抬升,发生微弱褶皱;印支晚期强烈褶皱,冲断推覆;燕山期不均衡抬升,冲积扇发育;喜马拉雅期褶断强化,强烈推覆。 龙门山北段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早期古油藏的破坏,地表沥青大量出露。在陕西宁强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裂解成气藏后由于隆升剥蚀,沥青呈分散状分布于灯影组中;广元矿山梁地区沥青呈脉状,主要沿断裂和大的裂缝分布,表明其下的油藏由于断裂发育已遭一定程度破坏,甚至可能是完全破坏;而青川地区下寒武统的砾石状沥青则表明该区在晚震旦世时就有油气的生成和聚集。且这3种形态分布的沥青具有共同的来源,均来自于下震旦系陡山沱组。 龙门山北段地区早期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晚期由于强烈构造运动,圈闭保存条件变差,因此龙门山北段油气成藏主要受晚期构造作用的控制。而川北前陆盆地油气成藏主要受晚期构造圈闭和裂缝系统控制。龙门山北段前山带可能发现一些中、小型油气田,而其前缘地区梓橦凹陷的西侧斜坡带由于油气源充足且晚期变形较弱而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管穆兰,库国正,张放东,尹哲;白音查干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J];断块油气田;2005年03期
2 王财富;林存国;葛运华;;柴达木盆地深部断裂体系及其对构造的控制作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S1期
3 姜敏;丁文龙;;中国含油气盆地盐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8年01期
4 单伟;刘少峰;吴键;;松辽盆地南缘长岭凹陷断陷层的构造特征与应变模式[J];地质通报;2009年04期
5 王信国;王濮;何建坤;李东安;;双逆冲断层间的构造样式——以柴达木盆地跃进二号—跃东地区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1期
6 罗啸泉;李书兵;赵锡奎;;川西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4期
7 王培俊;钟建华;牛永斌;;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构造特征与演化[J];特种油气藏;2009年05期
8 蔡周荣;刘维亮;万志峰;梁正中;郭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构造样式特征的成因机制分析[J];华南地震;2009年S1期
9 黄先雄;夏斌;万志峰;吕宝凤;蔡周荣;;乍得湖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初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3期
10 李占东;马金龙;刘文超;邹越;肖佃师;陈海峰;胡慧婷;李阳;;鸡西盆地南部成藏特征及有利含油区研究[J];油气地球物理;2010年02期
11 朱锐;郭建华;周小康;王明艳;苏娟;;湖南涟源凹陷构造解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年01期
12 丁长辉;周红波;路鹏程;吕东;鲜强;王熊飞;;塔中低凸起古生界构造特征及演化[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1期
13 王勇;熊伟;崔营滨;;东营凹陷陡坡带构造演化物理模拟[J];断块油气田;2011年04期
14 康南昌,覃素华,陈元忠,管俊亚;阿尔金山东南缘构造特征及勘探前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2期
15 唐显贵;;盘县马依东二井田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04期
16 云金表,罗笃清,赵荣,卢宏;陆东断陷构造演化与局部构造成因探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7 王鹏;王伟锋;;文西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J];小型油气藏;2004年02期
18 王佑宁;;也门69区块构造特征与勘探方向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5期
19 孙宇;鲍强;;辽西地区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J];露天采矿技术;2011年01期
20 田作基;;塔北前陆盆地与南天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油气分布特征[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锐;郭建华;旷理雄;王明艳;;湘中涟源凹陷构造样式与演化史分析[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雁;胡纯心;;江汉盆地区早燕山期构造特征研究[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宋永东;栾锡武;戴俊生;任文博;;饶阳凹陷中北部断裂调节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范庆荣;李丽萍;葛英豪;;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岩溶陷落柱[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5 栾经辉;;龙永煤田缓倾角断层特征及找煤方向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陈学波;唐荣余;张景发;王恩福;李金森;;中国及邻区地壳厚度隆坳构造特征与地球动力学[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孙尚如;刘斌;黄郑;徐军;龙国清;;焉耆盆地宝北高陡背斜构造特征研究在早期滚动开发中的应用[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8 杨菲;陈宇坤;闫成国;刘红艳;;埕宁隆起断层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9 施安才;;潘北矿东区地质特征分析[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10 何仲秋;;龙永煤田昌福山井田煤层厚度、结构变化原因分析[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永东;饶阳凹陷中北部构造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付兆辉;垦东凸起及邻区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李继东;东濮凹陷构造特征与断块群成藏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崔树清;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油气聚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承金;广西十万山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刘宝柱;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庄锡进;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建模及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8 赵红格;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构造特征及演化[D];西北大学;2003年
9 周灿灿;柏各庄地区构造样式及储层构造裂缝识别与预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10 郭威;新疆博格达山及其邻区板内构造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小彬;龙门山北段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春广;临江南地区深层复杂构造研究及储层描述[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3 楼达;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复杂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动力学[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崔景涛;杏树岗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5 韦振权;楚雄盆地构造特征与岩浆活动及热液作用[D];长安大学;2004年
6 代寒松;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构造特征及含油气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江华;洛宜—伊川盆地上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D];西北大学;2006年
8 王凤俊;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构造特征研究与区带评价[D];吉林大学;2005年
9 刘强;苏北盆地主要富烃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冯占勋;望奎—兰西地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14队 黄广林;屯留井田构造特征研究[N];山西科技报;2003年
2 刘明;青藏高原找油有了理论基础[N];中国矿业报;2007年
3 江其勤;下扬子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项目启动[N];中国石化报;2006年
4 齐光亮 殷武跃;连片处理:实现深层构造认识的飞跃[N];中国石化报;2006年
5 ;献身天然气研究终不悔[N];中国石油报;2004年
6 邓洪军;工程技术与油藏地质有机结合[N];中国石化报;2008年
7 王文琴;用执着的奉献谱写对事业的忠诚[N];中煤地质报;2011年
8 记者 李军;20个化工项目获陕西科技奖[N];中国化工报;2006年
9 李长兴 记者 赵龙;采油二厂地质大队应用新技术增油近八千吨[N];大庆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刘国安;加快智力资本的积累[N];中国石油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