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川东南地区阳新统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地震预测

魏勇明  
【摘要】: 四川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出基地。川东南探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中低缓构造带,包括涪陵、綦江、赤水等外围区块。该区古生界为天然气勘探新领域,勘探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的研究和勘探工作表明该区具有很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可以作为四川盆地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战略接替区。 川东南地区阳新统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极强的特征,缝洞是主要的油气储层空间和渗透通道,在储层预测时,利用单一的学科或单一的方法对其进行预测往往是很困难的。由于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空间非常复杂,缝洞的大小、形状、类型、充填物性质的变化很大,用单一的方法全面了解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利用多学科、多方法储层裂缝进行预测,以减少其多解性。 本文首先在储层地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地震模型正演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讨论了地震方法对缝洞发育带的可识别性及识别原理,并对一些地震裂缝识别方法开发了计算程序。分别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P波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地震资料吸收系数处理技术对本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缝洞进行了试算,分析了多种方法在储层缝洞预测中的应用效果。并将预测结果与地质、钻井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到达预测出储层有利区域的目的。通过这几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本区碳酸盐岩储层裂缝预测的研究方面主要取得以下认识: 1、通过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模型正演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表明:含缝洞储层段表现为振幅比围岩振幅低,而且不管是其含有流体还是含气体,振幅和频率的变化量都大于速度的变化量,且振幅比频率对裂缝更为敏感。因此,选择振幅属性来检测裂缝比用频率属性来检测裂缝好。 2、由于本区采集的是二维地震数据,可将裂缝检测分为裂缝方位检测和裂缝密度检测。结合裂缝介质地震波场特征,提出通过二维地震分形技术求异来检测裂缝方位,从而达到检测裂缝密度的思想。 3、在进行阳新统储层裂缝预测时,吸收系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它反映岩性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利用吸收系数并配合速度、振幅和频率等其它地震或非地震信息,进行储层裂缝预测具有其独特作用和效果。特别是在储层描述或流体预测时,吸收系数处理技术会起到独特的作用,可大大提高储层横向预测解释的精度和勘探成功率。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可以为利用地震数据检测和预测储层裂缝的分布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为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同时,这些方法也为我们深入研究储层裂缝积累了经验,丰富了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的手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泽忠;;哈萨克斯坦阿里别克莫拉油田油气概况及地层层序特征[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8期
2 付丽丽;;苏德尔特地区布达特群构造裂缝分布规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4期
3 王建英;周红涛;;岩电参数在巴什托油气田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6期
4 刘立峰;孙赞东;杨海军;韩剑发;敬兵;赵海涛;;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以塔里木盆地中古21井区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唐海;汪全林;彭鑫岭;李力;黄德明;;川东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及成因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周凤鸣;林发武;司兆伟;刘得芳;陈晶莹;田超国;;南堡凹陷碳酸盐岩储集性能测井评价研究[J];测井技术;2011年02期
7 杨少春;郭智;刘金华;陈庆春;张晓磊;陈国宁;;商741火成岩区构造应力场模拟及裂缝预测[J];断块油气田;2011年03期
8 王伟;张欣;崔晓朵;;墨西哥bano-Pánuco-Cacalilao区块白垩系地层沉积相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2011年02期
9 曾驿;汪瑞良;刘军;袁立忠;周小康;刘铮;;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10 魏小龙;刘红岐;安子铉;杨美锦;何小兵;周路钧;;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对电阻率的影响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1 朱洪林;刘向君;刘洪;;含气饱和度对碳酸盐岩声波速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2 王理瑞;赵国春;王国先;吴承美;;用R/S分析技术预测火烧山油田H2层油藏裂缝[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4期
13 ;近刊题录[J];海相油气地质;2011年03期
14 吴满生;王志章;狄帮让;张雨晴;贾志坤;段永明;;新场气田须二段裂缝综合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8期
15 曹俊兴;刘树根;田仁飞;王兴建;何晓燕;;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J];岩石学报;2011年08期
16 焦伟伟;吕修祥;周园园;韩剑发;熊方明;赵越;;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2期
17 邓兴梁;郭平;蒋光迹;;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不同开发方式的长岩心实验[J];天然气工业;2011年06期
18 宗兆云;印兴耀;吴国忱;;拉梅参数直接反演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流体检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11年03期
19 王维斌;刘晓鹏;高平;杨贤洲;黄婷婷;;中东MIS构造Asmari组碳酸盐岩储层新认识[J];天然气工业;2011年07期
20 何治亮;魏修成;钱一雄;鲍征宇;范明;焦存礼;彭守涛;陈冬;;海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坤;李振春;黄建平;李娜;孔雪;刘玉金;;基于碳酸盐岩储层的改进完全匹配层吸收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熊高君;杨举勇;肖又军;彭更新;高宏亮;贺振华;王绪本;黄德济;;基于地震正反演迭代的碳酸盐岩储层参数求解[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迪仁;吴立峰;夏培;谢伟彪;万文春;闫林辉;;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双侧向测井的响应特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震;邓光校;;分频混色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忠;黄思静;刘嘉庆;蔡春芳;李曰俊;李开开;韩银学;赵岩;;塔里木盆地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成岩和构造—热流体作用及其有效性[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6 闫相祯;;基于多井约束优化方法的地应力场反演与裂缝预测技术[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罗春树;;碳酸盐岩储层溶洞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秀峰;;偏移成像技术研究及裂缝预测技术探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郭友钊;魏喜;;辽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磁性特征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管路平;蔡瑞;王世星;佘德平;赵群;;地震属性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梁;苏北盆地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预测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刘东周;滨里海叠合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及东部盐下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储昭宏;川东北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孙玮;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何建军;致密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地震检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李琼;复杂储层地震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邓虎成;断层共生裂缝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分布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刘军迎;裂缝型油气藏叠前地震检测方法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成斋;泥岩裂缝油藏地球物理特征与检测方法[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10 王权锋;礁滩相储层地震预测及油气检测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霞;牛心坨油田西部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刘永彬;麦盖提斜坡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魏勇明;川东南地区阳新统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地震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吴礼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姜虹;普光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蒋炼;碳酸盐岩储层结构刻画与流体识别[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付文博;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婧;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测井信息处理及解释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9 贾红伟;TNB构造碳酸盐岩储层测井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韩霄;邵家洼陷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秋明 邓道静;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获新成果[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尚绪兰 尚根华 郎东江;碳酸盐岩储层驱替实验取得成果[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彭冬梅;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4 记者 宗钢;塔河碳酸盐岩储层改造获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2年
5 陈明泉 郭望;裂缝预测:缚住“气龙”出深层[N];中国石化报;2007年
6 姚秋明;油藏地球物理研究取得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7 尚绪兰郎东江;核磁共振技术用于储层评价[N];中国石化报;2008年
8 记者 刘建华 通讯员 苟柱银;塔里木东河作业区深挖碳岩单井产量[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康宏强;西地所五年迈出五大步[N];中国石油报;2000年
10 刘立群 谢丹平;专家共商普光气田项目[N];中国石化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