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作为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的适宜性研究
【摘要】:
软硬相间层状岩体作为一种复杂的复合岩体,在岩体结构、岩体综合力学参数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当以这类岩体作为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时,按照现行的岩体结构分类方案、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及岩体质量评价体系来评价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准确地获得能反映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的评价指标并对岩体质量作出准确的评价是解决软硬相间层状岩体作为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的关键所在。
在读攻博士学位期间,随着对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应该包含软硬相间沉积层状岩体、软硬相间副变质层状岩体和各类软硬相间似层状岩体等,且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的综合力学参数也应包含综合变形参数和综合强度参数,只有获得了各类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的结构特征、综合力学参数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的综合工程地质特性,因此对软硬相间层状岩体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论文以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和阿海水电站坝基软硬相间层状岩体为研究原型,通过对软硬相间沉积层状岩体和软硬相间副变质层状岩体结构特征的研究,完善了层状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方案,提出对层状岩体进行结构划分时应该分析岩层面与其余结构面的发育情况,应以更发育者为分类依据;对于副变质层状岩体,应该考虑变质作用对层状岩体原结构的改造行为,当后期的变质作用强化或弱化了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原有结构时,采用结构面发育情况来划分岩体结构具有局限性,应当纳入能反映岩体内在工程属性的指标,如岩体纵波速、钻孔岩芯RQD值等综合划分副变质层状岩体的结构类型,并针对阿海水电站坝基岩体提出了“有粘结的层状结构”这一新的岩体结构类型。
各向异性是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岩体的综合力学参数包含综合变形参数和综合强度参数。在对研究原型进行合理概化的情况下,推导出了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在任意倾角下综合变形参数的理论解。对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综合强度参数进行了研究,完善了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综合强度参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单层厚度较大的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如观音岩水电站坝基岩体),常规的岩体原位力学试验只能获得单一岩层的力学参数,为了获得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的综合变形参数试验值,设计了软硬相间多层岩体综合变形模量原位试验,承压板为200×50cm的矩形板。通过对多层岩体大尺寸、高荷载原位变形试验直接获得了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的综合变形模量。对于薄层状的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如阿海水电站坝基岩体),则比较了常规变形试验和大尺寸、高荷载变形试验结果的异同。在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综合强度参数方面,首先获得各单层岩体的强度参数,然后根据坝基岩体的产状及未来的受力情况采用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综合强度参数计算公式获取其综合强度参数。
通过对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的分析确定了岩体结构和岩体综合力学参数是评价其工程地质特性优劣的两个核心内容。原位试验是获得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综合力学参数的最佳途径,但对于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综合力学参数的原位变形试验规模庞大,对综合强度参数试验目前尚不能开展,因此建立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其他易于大量获得指标跟综合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是全面获得坝基岩体力学参数的较好途径。最后本论文对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综合力学参数的取值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应用本文对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结构、综合力学参数及岩体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成功地选择了观音岩水电站的最佳建基面,优化了阿海水电站河床坝基建基面位置。因此本文对软硬相间层状岩体的研究是符合其工程地质特性的,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用价值。
|
|
|
|
1 |
范文,俞茂宏,李同录,彭建兵;层状岩体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滑坡稳定性数值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
2 |
王靖涛;;在层状岩体中柱面波的传播[J];岩土力学;1979年02期 |
3 |
佘成学,罗继铣,张玉珍;层状岩体的Cosserat介质理论中第二剪切模量G~c的研究[J];岩土力学;1996年04期 |
4 |
刘元雪;关于“页岩强度准则的一种模式”的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
5 |
佘成学,熊文林,陈胜宏;层状岩体的弹粘塑性Cosserat介质理论及其工程应用[J];水利学报;1996年04期 |
6 |
刘红星,王小波,王永平;三峡库区水平层状岩体滑坡特征及稳定性分析[J];人民长江;2002年05期 |
7 |
王军;;层状岩体在岩土工程中的研究[J];湖南农机;2008年09期 |
8 |
杨传嘉;;层状岩体中预裂爆破的理论与实践[J];爆破;1990年01期 |
9 |
刘彬;聂德新;张勇;李树森;;软硬相间层状复杂岩体综合变形模量原位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4期 |
10 |
张玉军,唐仪兴;层状岩体强度异向性地下洞室的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1999年01期 |
11 |
何满潮,李学元,刘斌,徐能雄;非层状岩体三维可视化构模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
12 |
赵牧晨;靳翠军;;用LS-DYNA分析层状岩体受冲击载荷的动力响应问题[J];职业圈;2007年21期 |
13 |
张玉军,唐仪兴;考虑层状岩体强度异向性的地下洞室平面有限元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
14 |
刘立;;层状岩体层间力学特性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15 |
张顶立,王悦汉,曲天智;夹层对层状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2期 |
16 |
陈建华;层状岩体水下裸露爆破的药量计算[J];矿业研究与开发;1995年03期 |
17 |
郭学彬,肖正学,张志呈,蒲传金;层状岩体爆破地震效应的测试[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年04期 |
18 |
王启耀;赵法锁;;考虑偶应力的层状岩体地下洞室开挖模拟[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9 |
李晓红;夏彬伟;李丹;韩昌瑞;;深埋隧道层状围岩变形特征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04期 |
20 |
乔高乾;;锦屏水电站高边坡层状岩体本构关系的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