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及勘探启示
【摘要】:
中国南方古生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已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的中组合(D-T2)发现了普光、元坝等大型天然气田,油气勘探已取得了的重大突破,但除此之外的南方广大地区却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尤其是中国南方下组合(Z-S)的油气勘探,除威远气田外,未能获得有工业价值的勘探成果。中国南方古生界众多的油气显示,无疑证明了中国南方古生界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并在地质历史时期有过大规模的成藏过程。因此,具体分析中国南方古生界的古油气藏成因,探索中国南方古生界油气的成藏规律,将为寻找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和方向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中国南方系统的古油气藏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麻江特大型古油气藏的发现,众多石油地质工作者开始了古油气藏的成因探索。古油气藏泛指已经破坏了的但可以进行圈闭恢复的油气藏,其原生油气藏形成时期相对较早,中国南方多形成于古生代。中国南方古生界的古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江南-雪峰隆起以西至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现今残存物为沥青、油苗和井下天然气,在海相砂岩与碳酸盐岩的孔隙、裂缝、晶洞、溶孔、溶洞中产出,尤以裂缝中最为发育。下古生界以沥青显示为主,奥陶系有少量油苗显示,主要显示于雪峰隆起西侧及黔中隆起周缘;上古生界以油苗和井下天然气显示为主,主要显示于古隆起周缘及湘中坳陷。古油气藏在平面上的分布受控于古隆起的位置及深大断裂的走向,主体沿北东方向于深大断裂附近产出。
中国南方巨厚的古生代沉积为古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早古生代沉积了被动陆缘-宽缓斜坡沉积层;晚古生代由台盆-克拉通内海相沉积层组成。下古生界的斜坡及深海盆地相区,广泛发育下寒武统黑色碳质页岩,为古油气藏的提供了良好的烃源,台地及上斜坡相区发育的白云岩、砂岩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下寒武统泥岩及下志留统泥岩为古油气藏提供了保存条件,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方的下古生界的含油气组合(z-s下组合)。都匀运动、广西运动不仅为下古生界古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规模聚集的场所,也为古油气藏的聚积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下古生界古油藏初始形成于加里东期的大型正向构造之中。加里东运动之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中泥盆世-中三叠世,中国南方接受了广泛的厚度巨大的海相沉积,使得下组合油藏向气藏转化;印支运动的大规模抬升和燕山运动的挤压、推覆加剧了古油气藏的破坏。
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表明:古油气藏是多期构造运动改造与叠加的综合产物,古油气藏一般经历了油藏-气藏-残留的演化过程,其中,加里东运动、印支-燕山运动对古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油气藏被改造、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后期地层的抬升、剥蚀幅度过大。
中国南方典型古油气藏成因分析表明:中国南方古生界仍然是我国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在今后的勘探中,应特别重视古油气藏与今油气藏的差异:古油气藏的最终结果是被破坏与逸散;而今油气藏需要被保存与聚集。二者的成藏机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古油气藏的源来自于烃源岩,而下古生代的烃源岩现今都已进入的过成熟期,不可能为有效烃源岩,其早期生成的烃类必须以特殊的方式方能保存下来,成为有效次级源,为后期的晚期成藏提高足够的物质补给。威远气田的水溶气出溶成藏模式对中国南方寻找古老油气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中国南方而言,形成古老油气藏至少须满足2个条件:(1)较好的后期保存条件;(2)早期深埋和后期大幅抬升。现今缺乏保存条件的地区或埋藏深度过大的地区都不可能取得下古生代的油气勘探突破。依据上述分析,雪峰隆起西南缘的武陵坳陷、黔南坳陷、湘鄂西地区的秭归复向斜和雪峰隆起东南缘的湘中、桂中坳陷、四川盆地古隆起区乃是今后下古生代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
|
|
|
1 |
杨惠明,刘诗荣;贵州地区油气勘探反思[J];贵州地质;2003年01期 |
2 |
;应用激发极化法寻找油气藏的试验[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7年06期 |
3 |
A.A.特罗菲莫克;M.M.曼台里巴乌姆;H.H.波泽廖夫;B.C.苏尔柯夫;邱国柱;;油气直接探测法及其在西伯利亚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82年05期 |
4 |
聂馨五,周安昌,杨冠鼎,张赛珍,简爱,张树春;激发极化法探测油气田——效果及异常模式探讨[J];地球物理学报;1987年04期 |
5 |
朱振海;赵立平;;油气资源遥感勘查新方法[J];湖南地质;1991年03期 |
6 |
孙成权;张欣利;;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2年02期 |
7 |
刘力辉,熊金良,姚江波;油气藏的灰色预测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S2期 |
8 |
S.E.Johnstad;刘兵;;挪威Oseberg油田的油藏地震监测方法[J];国外油气勘探;1994年03期 |
9 |
刘树根;“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及地质矿产部开放研究实验室简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5年03期 |
10 |
周俊;“化石燃料”是化石形成的吗?[J];化石;1997年01期 |
11 |
李春光;东营、惠民凹陷与火山岩相关的油气藏[J];中国石油勘探;1997年01期 |
12 |
陈远荣,贾国相;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岩土工程界;1999年06期 |
13 |
付广,王剑秦;地壳抬升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年02期 |
14 |
李铁军;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油气藏油气运聚特征分析[J];中国石油勘探;2000年03期 |
15 |
何春蕾,匡建超;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油气藏管理工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年05期 |
16 |
赵宗举,朱琰,李大成;中国南方中、古生界古今油气藏形成演化控制因素及勘探方向[J];天然气工业;2002年05期 |
17 |
周兴熙;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对策[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6期 |
18 |
何建国,盖东玲,张加友,刘红磊;东濮凹陷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19 |
李丕龙,陈冬霞,庞雄奇;岩性油气藏成因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年05期 |
20 |
苗鸿伟,邢伟国,于春旭,初丛辉;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剖析[J];中国石油勘探;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