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川西地区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许国明  
【摘要】: 研究区处于松潘-甘孜地槽和扬子地台西北大陆边缘槽台过渡带。自从晋宁运动扬子地台基底形成以来,古中生代海相(Z-T2)总体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下,加里东至印支早期构造大阶段中,在川西槽台过渡带,槽区形成克拉通边缘裂陷槽盆地,台区形成克拉通周边沉降盆地(台缘)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台内)。这些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都曾形成过有利烃源岩发育的构造沉积背景。本次研究以深灰色以深的灰岩、泥岩作为烃源岩,编制的不同层系烃源岩平面展布图显示槽区、龙门山区和川西坳陷区烃源岩层系有所不同,槽区烃源岩依次为泥盆系(D)、志留系(S)、上三叠统(T3)和下寒武统(∈1);龙门山区为泥盆系(D)和中二叠统(P2);川西坳陷以中二叠统(P2)和下中三叠统(T1-T2)为主,此外有部分为下寒武统(∈1)。海相∈1、P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下寒武统Ⅰ类烃源区位于绵阳、绵竹一线的西北地区,生烃强度30~130×108m3/km2。Ⅱ类烃源区位于绵阳、德阳、中江、金堂一带,生烃强度10~30×108 m3/km2。Ⅲ类烃源区位于什邡、成都以西地区,生烃强度小于10×108m3/km2。中二叠统Ⅰ类烃源区位于汉旺、彭州、雾1井以东地区,生烃强度30~55×108m3/km2。其以西地区为Ⅱ类烃源区,生烃强度24~30×108m3/km2。上二叠统烃源岩,以中江、新都、温江一线为界,其西部为Ⅱ类烃源区,生烃强度10~30×108m3/km2。其东部为Ⅲ类烃源区,生烃强度8~10×108m3/km2。 对龙门前山源岩、油苗、沥青样品饱和烃色谱(GC)、色谱-质谱(GC-SQ)以及碳同位素等资料分析对比认为:陆相储层中的油苗、沥青具有海陆混源,海相储层具有海相多源供烃的特征;如在厚坝陆相油砂岩(J2s1)和中坝气田中46井T3x2储层内沥青的色谱-质谱具有典型的海相图谱特征,而与D2j源岩图谱近似,江油汉旺地区的沙窝子组(D3s)与武都镇飞仙关组(T1f)和鱼洞梁仙关组(T1f)储层沥青样品的GC-SQ高度相似;烃源岩演化分析表明:川西古生界台缘坳陷P3、D、∈、Z的源岩在安县运动(T3X3-4)之前均已成熟,可以向高处的斜坡和台内(即现今的龙门前山至川西坳陷一带)运移,因此预测在龙门前山至川西坳陷一带未遭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的层系可能找到“海生海储”、“海生陆储”的油气藏。 通过川西龙门山地区北段江油-平武、中段汉旺-大火地和南段映秀-三江等地野外石油地质调查及相关样品分析化验以及龙深1井、川科1井样品成果和盆地内钻井地化样品成果的分析,指出了研究区海相古、中生界整体而言,主要发育3套区域性生储盖组合:①以盆地-下斜坡相Z1ds黑色页岩、深灰色微晶灰岩、∈1黑色页岩为烃源/以Z2dn暴露藻礁、藻屑滩孔缝性白云岩为储层/∈1、S泥页岩为盖层;②以Z2dn2、∈1及盆地相S1灰黑色页岩、D1-2盆地-深水陆棚相黑色页岩、黑灰色泥微晶灰岩为烃源/S1-2、D2-3砂岩、礁滩相灰岩、云岩为储层/D2-3与C1z泻湖-潮坪相泥页岩为盖层;③以外缓坡相和沼泽相P2-3暗色泥质泥微晶灰岩、黑色页岩为烃源岩/P2-3、T1-2滩相灰岩、云岩为储层/T1-2泥岩、膏岩、T3泥岩为盖层。这几套组合的存在是川西海相古油气藏和现今油气藏得以形成的基础。其中第一套组合在川西坳陷埋深大于8000米,第二套组合仅发育于川西西缘龙门山区,可能对川西第三套组合储层有一定规模补给,最具现实勘探意义的是第3套P-T的组合。 区带综合评价认为:川西地区都江堰-江油断裂以西的龙门山构造带受印支晚期-喜山期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古中生代地层遭受强烈的抬升剥蚀、挤压推覆,构造变形严重,断裂通天,油气保存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整体成藏条件差;都江堰-江油断裂以东川西坳陷西缘,地震剖面揭示在坳陷西缘古中生界还保存有较完整的“原地体”构造带,在“原地体”构造带上沉积多套巨厚的印支中晚-燕山期海陆相盖层,西侧被江油-都江堰断裂之下多条未露头的低角度叠瓦逆冲断层封挡,保存条件相对较好,海相层系早期成藏的圈闭可能未遭印支晚期至喜山期的构造运动的严重破坏,只是被调整改造,印支晚期后深埋,油转化成气,在新的成藏条件下形成新的油气藏,因此,综合生储盖条件及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在江油-都江堰断裂以东、川西坳陷西缘古中生界“原地体”构造带内极可能寻找到大中型的天然气藏,应是川西海相油气勘探重要区带;另外,川西坳陷中部-川中隆起的区域地震剖面还揭示:古中生界还发育孝泉-新场-丰谷构造带、龙泉山构造带、中江-回龙鼻状构造带,它们保存条件优越,早中三叠统内可能发育台内滩相储层,可能寻找到大中型的构造-岩性或岩性油气藏,也是川西海相油气勘探重要区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兴刚;谢冰;金燕;;川西地区南部须家河组测井储层评价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7年01期
2 杜青川;;川西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式[J];四川气象;1993年02期
3 赵友年,赖祥符;川西若干地质问题之我见[J];四川地质学报;1985年00期
4 江道崇;方和弟;;试析川西地区地震“空区”与活动背景[J];四川地震;1986年01期
5 王双绪;川西地区近期大地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壳运动特征[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2年02期
6 陈国阶;我国西部生态退化的社会经济分析——以川西为例[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7 张发会;何飞;何亚平;樊华;降廷伦;;川西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保护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08年06期
8 卫增杰;;基于声波测井资料的川西地区深层岩石单轴抗压强度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1期
9 王庆良;崔笃信;王文萍;张四新;刘锦文;史旗;;川西地区现今垂直地壳运动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5期
10 李玶 ,汪良谋;云南川西地区地震地质基本特征的探讨[J];地质科学;1975年04期
11 史明;李阳兵;林绍文;;应用成像测井分析川西地区现今地应力场方向[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06期
12 卢开南;;川西地震联防区第三次会议简况[J];国际地震动态;1990年03期
13 曹俊兴;刘树根;何晓燕;赵亮;;龙门山地震对川西天然气聚散的影响[J];天然气工业;2009年02期
14 曾涛;;川西地区钻井提速技术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14年04期
15 展文;王永庆;;川西地区浅中层储层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16 赵友年;赖祥符;;论川西地区晚三叠世混杂岩系[J];中国区域地质;1985年02期
17 蔡湘文;骆润良;;川西地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社区规划及实践研究——以成都市新津县建华村中心社区规划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0期
18 应紹奋;;川西西康群的时代问题及其在区域构造上的特征[J];地质科学;1965年01期
19 张成华 ,纪国栋;川西地区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质与勘探;1983年09期
20 许红梅;关于川西地区油气地震预测模式的讨论[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珍珍;石耀霖;杨长春;吴忠良;张怀;;川西地区强地面运动的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雪冰;;试从板块模式探讨藏东—川西地区二叠系和三叠系划分及对比[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2)——“三江”构造地质[C];1982年
3 解波;孙泽轩;;川西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4 李昱;刘启元;陈九辉;姚华建;李顺成;黄慧;郭飚;王峻;齐少华;赵盼盼;;川西地区基于环境噪声的高分辨率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辉;刘杰;刘勉;;断层分布及几何形态对川西及邻区应变分配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川西河谷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与灾害效应研究项目进展[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7 蔡振京;;藏东川西及其以南地区深部地质构造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5)——岩石、构造地质[C];1983年
8 程式;杜方;;在川西地震重点防御区跟踪中对某些重要预报依据的反思[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9 严珍珍;张怀;杨长春;石耀霖;;川西地区强地面运动的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仕华;;中国川西地区斧石矿的发现和研究[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志;汶川地震后川西地区温泉水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李书兵;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成藏年代学及流体演化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3 陈昭国;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许国明;川西地区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闻林;川西地区侏罗系隐蔽性气藏成藏机制及其勘探目标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张玺华;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储层地震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周晓成;汶川Ms 8.0地震后川西地区的气体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钟勇;龙门山前缘大圆包地区构造特征及成藏条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克明;非常规油气藏形成机理及开发关键技术[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帮;川西观光茶业的评价及规划[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方;1940年代川西袍哥团体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肖颖;川西盆景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4 程佳;川西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大地测量观测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5 李亚江;建国初期川西地区保险业探析(1949-1958)[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6 欧阳敏;基于地震图像分析的川西坳陷构造建模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黄瑞;川西地区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8 鲁霞;龙门山构造带及川西坳陷中段地壳电性结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四兵;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古流体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俊潮;建国前川剧川西派传播史[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兴平 陈明泉 邹水平 石磊;川西奋斗之歌[N];中国石化报;2000年
2 孙金诚;两岸记者品味魅力川西[N];人民政协报;2012年
3 陈明泉;川西深层钻获高产天然气[N];中国石化报;2006年
4 记者 邹水平;东海川西两井喜获高产气流[N];中国石化报;2000年
5 何勇 杨飞;“绿色”钻井走进川西气田[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记者 郭望;西南油气田部署川西新一轮勘探[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符华勇;察岩观气:洞开川西致密“气阀”[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朱彤 李静;中国石化咨询委为川西深层勘探潜力把脉[N];中国石化报;2006年
9 记者 张毅 周昆;大投资提升我市川西交通枢纽地位[N];雅安日报;2009年
10 李祖友 周兴付 何勇;井下节流工艺降本2300万元[N];中国石化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