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损毁土地复垦及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
【摘要】:
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和地震所产生的次生灾害给灾区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灾区的人居环境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震救灾,在有效控制灾情后,受灾地区进入灾后重建阶段。作为受灾最严重的农村,土地资源遭受重大的破坏,除了人迹罕至的区域外,大部分农村土地都需要进行整理复垦。农村的发展基础就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基础是有耕地的保障,因此,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是灾后重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本文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角度出发,从不同角度对地震损毁土地进行分类,并综合考虑各种分类方式,最终将地震损毁土地分为三大类:地震地质作用损毁土地、地震次生地质作用损毁土地、后期营力作用损毁土地,其中地震地质作用损毁土地包括建设用地的损毁、地面变化造成的损毁、农田基础设施的损毁;地震次生地质作用损毁土地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等损毁土地;后期营力作用造成的土地损毁包括紧急占地损毁土地和板房区占地损毁土地。
根据损毁土地分类,分别探讨每种损毁土地的复垦潜力,根据各种作用造成损毁土地的面积、损毁程度和复垦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表示其复垦的潜力的大小,其中地面变形土地复垦潜力、滑坡泥石流损毁土地复垦潜力较大,紧急占地和板房区损毁土地整理复垦有较大复垦潜力,宅基地虽分布较为分散,也有较大复垦潜力,崩塌损毁土地、堰塞湖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相对较小。与一般土地整理相比,灾后土地整理复垦模式较为复杂,本文就每种类型的损毁土地,分别研究在其特定的现状条件下的相关复垦模式,并为灾区的重建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本文介绍了人居环境及乡村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及组成部分,描述了震后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发现农民居住环境质量低、土地资源紧缺、农田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系统虽有修复但还需要继续完善。然后结合灾后土地整理复垦,探讨其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分别研究了每种复垦模式对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的改善作用。最后以北川县陈家坝乡大竹村、小河村为例,通过对灾后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实施前后的人居环境现状进行对比,说明了灾后土地整理复垦对乡村人居环境的重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土地整理复垦也将成为近几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