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汶川地震损毁土地复垦及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

闫斐  
【摘要】: 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和地震所产生的次生灾害给灾区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灾区的人居环境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震救灾,在有效控制灾情后,受灾地区进入灾后重建阶段。作为受灾最严重的农村,土地资源遭受重大的破坏,除了人迹罕至的区域外,大部分农村土地都需要进行整理复垦。农村的发展基础就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基础是有耕地的保障,因此,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是灾后重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本文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角度出发,从不同角度对地震损毁土地进行分类,并综合考虑各种分类方式,最终将地震损毁土地分为三大类:地震地质作用损毁土地、地震次生地质作用损毁土地、后期营力作用损毁土地,其中地震地质作用损毁土地包括建设用地的损毁、地面变化造成的损毁、农田基础设施的损毁;地震次生地质作用损毁土地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等损毁土地;后期营力作用造成的土地损毁包括紧急占地损毁土地和板房区占地损毁土地。 根据损毁土地分类,分别探讨每种损毁土地的复垦潜力,根据各种作用造成损毁土地的面积、损毁程度和复垦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表示其复垦的潜力的大小,其中地面变形土地复垦潜力、滑坡泥石流损毁土地复垦潜力较大,紧急占地和板房区损毁土地整理复垦有较大复垦潜力,宅基地虽分布较为分散,也有较大复垦潜力,崩塌损毁土地、堰塞湖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相对较小。与一般土地整理相比,灾后土地整理复垦模式较为复杂,本文就每种类型的损毁土地,分别研究在其特定的现状条件下的相关复垦模式,并为灾区的重建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本文介绍了人居环境及乡村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及组成部分,描述了震后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发现农民居住环境质量低、土地资源紧缺、农田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系统虽有修复但还需要继续完善。然后结合灾后土地整理复垦,探讨其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分别研究了每种复垦模式对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的改善作用。最后以北川县陈家坝乡大竹村、小河村为例,通过对灾后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实施前后的人居环境现状进行对比,说明了灾后土地整理复垦对乡村人居环境的重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土地整理复垦也将成为近几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远亮;;我国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4期
2 ;览要[J];建筑;2006年23期
3 何绍华;;浅谈露天煤矿的土地复垦[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08期
4 张彤彤;;面向对象方法的哲学思想及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B版);2007年10期
5 李健,寇志强,陈海迟;谈土地复垦与矿区开发中的水土保持[J];内蒙古水利;1994年02期
6 朱惠明;张方宇;;RTK技术在土地复垦项目竣工验收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07年03期
7 任文斌;;矿地复垦立法改革建议[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8年01期
8 任兴祎;;煤矿开采沉陷的防控方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8年02期
9 唐恒;晏国顺;;土地复垦预算电子表格编制方法[J];湖北水力发电;2009年06期
10 ;池州市贵池区禁实出重手[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10年02期
11 姜德永;;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J];硅谷;2010年14期
12 张发旺;张娟娟;么红超;张威;刘伟坡;郝艳珍;;矿山采空区地质环境三维恢复治理研究——以沙河市赵窑铁矿地质环境治理为例[J];矿产勘查;2010年06期
13 荆海波;;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治的控制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08期
14 ;中国因矿产开发等破坏废弃土地达1333.2亿m~2[J];建材发展导向;2010年06期
15 董婵清;宋正男;;浅析输变电工程对土地的破坏与建设后的土地复垦[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6 严志方;;煤炭开采与土地复垦利用[J];中国能源;1988年01期
17 王宇;臧妻斌;;基于模糊识别的矿区塌陷区土地复垦潜力评价[J];山西建筑;2006年02期
18 肖冬;赵红芳;李林虎;辛钰;康占艳;;矿井采空区塌陷预测及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以鄂尔多斯市湾图沟矿井工程为例[J];内蒙古水利;2011年02期
19 马元元;杨尽;吴云飞;;新疆奎屯市土地复垦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20 乔有成;于文德;陈秋计;;矿区土地复垦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栋;白中科;;创新复垦项目管理模式缓解人员匮乏矛盾[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静雯;;西北干旱区金属矿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中的问题和建议[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吉田;;我国矿山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4 高国雄;高保山;周心澄;金燕;;国外工矿区土地复垦动态研究[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5 蒋金龙;王梅农;宋胜其;;土地复垦整治综合技术[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赵翔;苗艳虾;甄选;;SLDE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方案研究[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7 焦华富;;采煤塌陷的环境效应与土地复垦——以淮北市为例[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王一鸣;赵景逵;;对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之我见[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赵景逵;白中科;;刍议中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特殊性[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王松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浅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利刚;我国煤矿、金属矿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董礼洁;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董利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4 刘敏;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及其绩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崔艳;生态脆弱矿区土地利用调控机制与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詹长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艾亮辉;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王瑷玲;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及其项目后评价研究与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9 程郁华;江苏省土地整理研究:1928-1936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蒋勇军;典型岩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斐;汶川地震损毁土地复垦及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延君;土地复垦方案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朱杰;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范海妮;神木县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及补偿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5 朱宁玲;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改革的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常春艳;矿山土地复垦方案论证管理系统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淳;土地农转非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凯;重庆市土地环境容量评价及配置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军;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矿区塌陷土地复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10 王宗林;阜新矿区地质灾害区划与土地复垦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 记者 石晶;我省帮建新农村土地复垦项目启动[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2 晏朝远;五项措施推进土地复垦工程进程[N];毕节日报;2009年
3 王建;黑龙江今年实施113个土地复垦项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杨军明 马廷胜;文登废弃公路纳入土地复垦项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5 记者 周怀龙;我国近亿亩损毁土地有待复垦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张晏;由黑到绿的和谐变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设立重点煤炭基地土地复垦工程[N];中国煤炭报;2008年
8 卞大亮;邗江土地复垦整理成效显著[N];扬州日报;2006年
9 东流;安镇半年“造田”600亩[N];无锡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滕忠顺 孟庆华 成艳梅;城子河区土地复垦工程让农民绽笑颜[N];鸡西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