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全球和样带尺度森林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王婧  
【摘要】: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是评价土壤有机碳循环动态的重要指标。现阶段地球系统模型对土壤碳汇动态的预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来自难以准确估算土壤有机碳的驻留时间。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transit time)是指单位时间内所有离开土壤碳库的碳原子的平均年龄。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估算难度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定义模糊,用法混淆;另一方面是研究中所采用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假设条件导致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基于观测数据的估算结果难以用于评估模型模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外大量研究从不同的时间尺度阐明了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机制。然而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尚未明晰。本研究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建立了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全球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本研究分析了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在区域尺度上,本研究采集了我国东部森林五个野外站点的土壤样本,分析了我国东部森林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此外,本研究还在站点尺度上探究了生物因子、环境因子和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已发表文献中收集了全球1670个站点的土壤碳驻留时间数据,并建立了数据库。通过对不同估算方法之间的比较,发现在全球范围内,计算土壤碳驻留时间的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各个方法中,微生物培养方法计算得出的驻留时间最短,稳定同位素方法与碳储量-通量法较为相近,而放射性碳同位素方法计算得出的驻留时间最长。(2)为了评估模型对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模拟的精确性,本文将实测的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稳定碳同位素法和碳储量-通量方法)与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的地球系统模型普遍显著低估了全球范围内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其主要原因是模型在模拟土壤碳循环过程中忽略了碳垂直运移过程,从而低估了土壤碳驻留时间。在增加了土壤垂直运移过程后,模型对土壤碳驻留时间模拟的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3)基于全球放射性碳同位素的观测数据,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总体而言,该方法估算的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存在极大的空间差异,且受到土壤取样深度的显著影响。(4)为了探讨全球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影响因素,本研究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土壤碳驻留时间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实测值得出的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与全球年均温(y=-5.28x+156.04,r~2=0.48,P0.01)及年降雨(y=-68.19x+1222.6,r~2=0.60,P0.01)都呈现负相关关系。然而在区域范围内,影响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主要因素是森林演替阶段和土壤有机碳含量。(5)为了揭示区域内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规律,本文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我国东部森林五个站点的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与全球数据所呈现的格局类似,该方法估算的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在空间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吉林长白山(3849±770 year)与浙江天童山(1348±270 year)的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比北京东灵山(361±72 year)、湖南八大公山(436±87 year)和广东黑石顶(383±77 year)更长。(6)凋落物的空间分布对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在浙江天童山的20公顷动态监测样地中采集凋落物及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坡度、海拔和土壤湿度共同决定了地上凋落物碳储量。相关分析未发现凋落物量对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影响,但表明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与土壤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深层土壤的有机碳驻留时间而言,地形因子具有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总结了估算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并发现在全球尺度上的空间变化主要受到降雨量与气温的调控。在区域尺度上,森林演替和地形因子是决定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实测值对模型模拟结果的评估,本研究发现当前的地球系统模型显著低估了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尤其在干旱和寒冷的生态系统。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模型只考虑了温度和水分条件对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改进模型的模拟准确性,不仅需要在更多地区实测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还须对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探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王晓;于兵;李继红;;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变化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年11期
2 唐亮;何明珠;白光祖;赵鹏善;任建新;许华;;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陇西县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J];中国沙漠;2020年06期
3 马南;陈智文;张清;;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21年03期
4 段燕;夏雨龙;卢恩佳;张晋京;李翠兰;;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年07期
5 周伟;张运龙;徐明岗;李文瑾;吴红慧;文石林;;长期撂荒对黑土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1年04期
6 张妍;谷志云;裴瑞亮;杨运召;陈合青;;河南商丘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矿产勘查;2021年10期
7 唐鹏飞;韩兵兵;王佳敏;罗艳琴;张凤华;;棉秆还田不同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矿化特征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年12期
8 周黎;冯伟;易军;刘目兴;刘秀芸;陈露;庄道珩;张海林;;江汉平原典型农业灌排单元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21年06期
9 林婉奇;邹晓君;佘汉基;薛立;;山杜英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营养元素的垂直分布格局[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年12期
10 朱利霞;陈居田;常云霞;郭婕;王红星;;生态学研究性实习的设计与实践——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研究为例[J];河南农业;2020年09期
11 田育红;刘凤花;王甜甜;;北京城市化梯度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20年05期
12 李菡;袁红;宋洪福;张亮;段良霞;盛浩;;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20年08期
13 王永慧;轩清霞;王丽丽;杨殿林;赵建宁;李刚;修伟明;红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酶活性影响研究[J];土壤通报;2020年04期
14 张凤;王世航;王军委;;土壤有机碳模型研究进展[J];宜春学院学报;2019年09期
15 马琳;;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2019年32期
16 张蒙;李晓兵;;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相关过程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哲;;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论坛论文集(一)[C];2019年
2 焦赫;李新举;;煤矸石充填复垦区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A];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会议交流材料[C];2019年
3 涂成龙;陆晓辉;崔丽峰;;贵州省农业土壤有机碳和氮化学计量在近50年里的变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4 雷娜;;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C];2017年
5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6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7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郭沂林;潘剑君;;寒温带与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对比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1 赵营;郭鑫年;刘汝亮;王世荣;;宁夏灌区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特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2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3 孟繁昊;高聚林;王志刚;于晓芳;孙继颖;胡树平;;碳氮调控对土壤有机碳及氮循环关键酶活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14 任华东;吴昌广;李生;姚小华;;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碳 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5 娄云;汤洁;梁爽;李昭阳;李娜;;冻融区土壤碳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变化[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16 王少先;;施肥提高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7 袁正蓉;李丽;刘影;李富程;;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种植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9年
18 田玉强;欧阳华;宋明华;周才平;胡启武;;青藏高原样带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分布特征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9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李扬;王嫒华;吴金水;;添加~(14)C标记的有机物质对喀斯特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0 汤洁;毛子龙;李昭阳;王晨野;;多源信息支持下的土壤有机碳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振;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土壤碳来源与作物光合碳截获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2 孙筱璐;不同气候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差异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
3 刘春;黄土高原丘陵区侵蚀土壤有机碳来源及影响机制[D];湖南大学;2019年
4 阿里凯(KASHIF ALI KUBAR);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特性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5 黄金权;水力侵蚀作用下小区尺度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D];湖南大学;2014年
6 魏宗强;城市封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大学;2013年
7 张勇;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8 黄晓磊;稻麦轮作系统中弱晶质氧化铁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9 姜义亮;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10 王婧;全球和样带尺度森林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11 张文娟;气候变化与放牧管理对三江源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12 任立宁;川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13 沈雅飞;除灌、采伐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过程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14 刘慧屿;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15 刘守龙;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循环[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16 于建光;蚯蚓活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7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8 张珍明;喀斯特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分布、储量及植被恢复潜力评估[D];贵州大学;2017年
19 李明明;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氮时空变异与动态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20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方雪东;玉-稻与双季稻系统前季作物源碳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差异[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2 周越;基于通用陆面模式的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20年
3 张锐;土壤有机碳Vis-NIR光谱信号挖掘及其预测精度提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赵鑫;褐土带采煤沉陷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异规律反演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9年
5 张毅;罗霄山脉南段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影响因子[D];华南农业大学;2017年
6 李娟;成都市不同植被类型与种植年限公园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9年
7 赵华晨;长白山森林次生演替驱动的土壤有机碳氮库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8 裴隆翠;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恢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9 张雪莹;城市化对南亚热带存留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9年
10 关炳昌;植被配置模式对矿区复垦土壤有机碳影响[D];山西大学;2019年
11 毛琴琴;退耕还林(草)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12 李巧玲;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9年
13 杨泽鹏;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14 刘娜;秦岭南坡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速效养分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15 王志秀;贺兰山东麓不同年限葡萄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16 任广琦;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与模拟[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17 蔡慕天;云南两种类型森林地面苔藓去除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9年
18 白金月;土壤环境对西双版纳大渡岗森林土壤有机碳浓度的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9年
19 丛高;不同气候带条件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9年
20 郭雨桐;黄河口湿地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分布及真菌群落结构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 发现土地利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N];中国科学报;2021年
2 本报记者 沈春蕾;发现土壤有机碳影响气候新证据[N];中国科学报;2015年
3 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阴浩;用技术手段恢复黑土肥力[N];科技日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李禾;我国应加强土壤固碳能力研究[N];科技日报;2010年
5 ;拿什么留住你,黑土地[N];农民日报;2015年
6 记者 李大庆;400岁森林能持续积累碳[N];科技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