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使得旧的道德规范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个社会呈现出道德观和价值观多元并存的状态。因此,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已势在必行。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个概念,并且非常详尽地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原则、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但是,就目前而言,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仍然面临许多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因此,我们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需要从中国传承了千百年的儒家文化中吸取精华,推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仁”是儒家的最核心思想。儒家学问中的“为人”,就其本质上而言,就是“为仁”。在以“道”为最高追求的前提下,“仁”就可以理解为是儒家对自我的一种道德要求。在儒家的自我修行之中,孔子说过“志于道”、“依于仁”,“仁”实质成为了一种儒家所依据的行为准则。儒家忧乐观是儒家“仁”的一种精神体现。儒家忧乐观就是指儒家对于忧虑与快乐的观点和看法,由忧虑观和快乐观两个部分构成,对于忧虑的观点和看法就是忧虑观,对于快乐的观点和看法则是快乐观。儒家的忧乐观包括个人忧乐观、家庭忧乐观、国家忧乐观、天下忧乐观四个层次。儒家以个人知识不足和道德缺失为忧、个人好学与得道为乐,以家人修养不足与身体疾病为忧、家人健康和尽孝为乐,以国家危亡和民生多艰为忧、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为乐,以天下危害与百姓困苦为忧、天下太平和百姓安康为乐,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与相互贯通的完整体系。忧虑与快乐是人的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两种不同情感。庞朴先生在总结圆融的忧与乐时,对这两种精神作了概括:所谓“忧”,展现为如临如履、奋发图强、致君尧舜、取义成仁等等之类的积极用世态度;所谓“乐”,则包含有啜菽饮水、白首松云、虚与委蛇、遂性率真等等之类的逍遥自得情怀。因此,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弘扬儒家忧乐观,更能体现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好地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