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

赵宝云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开发不断走向深部,上千米乃至数千米深的矿井、巷道比比皆是。深部岩体因其所处的地球物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应力场的复杂性因而是工程中必需认真考虑和研究的课题。文章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时间效应研究”,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深部灰岩的蠕变损伤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首先对自然条件下深部灰岩进行了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通过单轴、三轴试验对深部灰岩基本特性进行研究,确定了深部灰岩基本力学参数。 对深部灰岩试件进行了单轴三种不同荷载下的蠕变实验,并用声发射仪器收集岩石蠕变试验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对三种荷载下深部灰岩蠕变损伤特性及对蠕变过程中声发射信号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了深部灰岩蠕变损伤、声发射特性。累积声发射振铃计数(C0unt数)-时间曲线与蠕变应变-时间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代表了损伤的产生,声发射的强弱代表了损伤的程度。 通过三轴蠕变试验,得出岩石微裂隙的成核、进一步扩展与岩石所受的偏压力、围压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岩石在相同偏压力下其稳态蠕变速率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增大,微裂隙的扩展即损伤的演化随着围压的增加而进一步扩展:在相同围压下岩石的稳态蠕变速率、损伤演化亦随着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给出了岩石幂律型蠕变本构模型,并拟合得出该模型参数,通过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幂律型蠕变模型可以用来较好的模拟该类岩石除第三阶段蠕变以外的蠕变行为。 最后用幂律型蠕变模型对深部隧道进行了不同埋深情况下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隧道围岩水平和竖向的位移变形及损伤特性,得出FuC~(3D)三维陕速拉格朗日程序可以很方便地模拟结构从弹性到塑性屈服、失稳破坏直至大变形的全过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彭玲玲;;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推动行业发展是一种责任[J];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08期
2 ;“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征文[J];科技导报;2011年24期
3 李玮;刘永建;殷代印;李士斌;;石油工程中“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4 张后全;刘红岗;贺永年;韩立军;;岩石厚壁圆筒三向压缩下的卸荷试验与岩石强度破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石崇;蒋新兴;朱珍德;郝振群;;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参数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6 殷志强;李夕兵;金解放;尹土兵;刘科伟;;围压卸载速度对岩石动力强度与破碎特性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7 张建海;胡著秀;杨永涛;魏进兵;邓建辉;;地下厂房围岩松动圈声波拟合及监测反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8 朱红光;谢和平;易成;刘征;刘慧欣;王洪涛;;岩石材料微裂隙演化的CT识别[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9 雷鸣;羽柴公博;福井胜则;大久保诚介;;压密试验中破碎岩石压密特性的本构方程及数值模拟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10 乔丽苹;王者超;李术才;;基于Tight gas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的有效应力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11 刘京红;姜耀东;赵毅鑫;祝捷;;基于CT图像的岩石破裂过程裂纹分形特征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2 凌道盛;房志辉;单振东;;单层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响应半解析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13 陈文玲;赵法锁;弓虎军;;基于微观试验的云母石英片岩蠕变损伤变量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4 徐黎明;王清;陈剑平;周福军;谭春;;三维节理岩体分形维数与RQD相关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5 范雷;周火明;张宜虎;;微裂隙对工程岩体强度参数的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6 韩建新;李术才;李树忱;仝兴华;李文婷;;多组贯穿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7 左建平;周宏伟;方园;孟冰冰;彭瑞东;;甘肃北山地区深部花岗岩的热开裂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18 冯淑芳;王明洋;任广昊;李杰;;深地下坑道衬砌结构抗局部冲击计算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19 章广成;向欣;唐辉明;;落石碰撞恢复系数的现场试验与数值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20 刘明;黄润秋;;确定岩质坡面上结构面迹线侧伏特征的算图[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4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5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6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7 ;[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谢和平;鞠杨;;岩石力学中的分形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张元中;李剑浩;昌庆珍;楚泽涵;;利用测井方法解决岩石力学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3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5 王小宁;高温结构热弹塑性[D];清华大学;1994年
6 朱训国;地下工程中注浆岩石锚杆锚固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付志亮;岩石蠕变扰动效应与损伤特征理论与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8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孙星亮;冻结粉质粘土细观变形机理及其各向异性损伤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4年
10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剪切拉力下无铅焊点蠕变损伤的尺寸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3 尤英俊;小冲孔试样高温蠕变损伤的有限元模拟[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4 任伟华;3D-C/SiC在环境介质中的热震、疲劳和疲劳/蠕变损伤[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5 陈建钧;连续损伤力学有限元法在高温构件设计和焊接修复中的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6 王震;高温高压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7 翟淑花;地下开采岩体移动预测的遗传规划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8 乔金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9 郭金荣;他拉哈地区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10 白云飞;基于突变理论的矿柱岩爆机理与岩爆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4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陈继荣 实习生 罗璇;破解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难题[N];湖北日报;2010年
5 赵亚辉;谢和平:路在脚下[N];人民日报;2004年
6 中国驻巴西使馆科技参赞 莫鸿钧;巴西:互助关系上的典范[N];科技日报;2008年
7 陈树森;王家山煤矿重现生机[N];中煤地质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陈果;广东探讨土木建筑工程质量[N];广东建设报;2009年
9 记者 韩红新;知名专家学者云集金城探讨城市地质灾害防治[N];兰州日报;2009年
10 ;蔡镜仑:教学科研齐头并进[N];科技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