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缺体—四体的SSR鉴定与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作图
【摘要】:
近几年分子标记方法推陈出新,分子标记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本实验试图将分子
标记的方法用于传统的细胞学领域,寻找鉴定缺体—四体的新方法,同时针对目前小
麦抗白粉病抗源利用不够充分的现状,运用两种分子标记探讨有效利用一些好的小麦
白粉病抗源的途径。本实验做了如下工作:
1 小麦缺体—四体的SSR鉴定
小麦缺体—四体是小麦遗传研究的宝贵材料,但其遗传上不太稳定,故使用前必
须鉴定。传统方法是细胞学镜检。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是新近发展的一类分
子标记,实验室设计使用的小麦SSR都位于特定的染色体上。通过小麦SSR引物对待
检测的缺体-四体进行PCR扩增,通过扩增产物的有无,可判断缺体-四体的真实性。
本实验利用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21对SSR引物鉴定一套小麦缺体-四体,获
得如下结果
1 建立了一套用SSR鉴定小麦缺体—四体的方法。并用该方法检测21个小麦缺
体—四体,其中16个为真缺体—四体,5个不是缺体-四体。
2 用所鉴定缺体-四体对21个未定位的小麦SSR进行染色体定位,共定位18个
SSR位点。
用SSR来鉴定小麦缺体-四体,还未见报导,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 可作为鉴定
小麦缺体-四体的参考。SSR鉴定小麦缺体-四体的另一优越性是不受材料生育时期(干
种子也可)和组织特异性限制。
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作图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三大病害之一。由于农业生产中小麦品种单一化,一些生产上利
用的小麦白粉病抗源抗性逐渐丧失,致使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发病呈上升趋势。通过分
子标记充分利用已知白粉病抗源,挖掘利用新的抗源是控制小麦白粉病的有效措施。本
研究获得如下结果:
1 用SSR将来自小麦农家种红蜷芒的一个隐性高抗白粉病基因(暂命名为PmH)
定位于小麦染色体7B长臂上。
2 SSR标记WMS611、XPSP3033距PmH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9cM、19.1cM,
它们在分子图谱上的相对顺序为XP3033—WMS611—PmH。这一结果结合红蜷芒抗谱
推断PmH是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
3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结合近等基因系(NILs)和
BSA等方法从850对AFLP引物组合中找到一个与抗白粉病基因Pm16紧密连锁的分
子标记P76M45。
4 小麦中SSR检测到的多态性高于AFLP,但就一对引物而言,AFLP揭示的多
态性高于SSR。
上述:标记可用于小麦抗白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同时为图位克隆这些基因奠
定了基础。
结合本实验结果提出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的策略:
①对于抗病性不易明显划分的材料的分子标记,为保证抗性鉴定的准确性,应
用极端群体法。
②作标记群体的两亲本亲缘关系应尽可能远,以期获得较高的多态性。
@标记方法优先选用 SSR,因为一旦找到一个 SSR标记,即可有目的地选用分
于图谱上它附近的SSR或yLP标记,对基因进行分子作图。在SSR不能奏效的情况
下,应选用AFLP,因为它是目前信息量最大的分子标记。
3 小羹抗白盼病近等羹困系的分于检回
利用来自小麦野生种、野生近缘种的抗病基因有一定潜在危害,因为向普通小麦
回交转育的过程中常会带来一些从表形上不能识别的有害DNA片段。来自野生二粒
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 Pm,用连续 7代回交选择形成的含有 Pm的抗白粉病基因的
近等基因系,田间观测己与轮回亲本表形一致,为深入评价此近等基因系,本实验用
分子标记技术SSR、AFLP对此近等基因系进行分子检测,亲本间共检测到4132个多
态性位点,其中78个位点在回交后代间有多态,此近等基因系与轮回亲本的相似率为
98.12%。此近等基因系可用于大田生产。本实验检测结果可指导此近等基因系的进一
步培育。
|
|
|
|
1 |
吴景科;;4D缺体小麦与黑麦杂交结实性的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1984年04期 |
2 |
吉万全,薛秀庄,王秋英;阿勃小麦缺体及其细胞学研究[J];遗传学报;1992年06期 |
3 |
穆素梅,钟冠昌,李振声,李滨;利用蓝粒单体小麦选育稳定缺体小麦的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4年03期 |
4 |
薛秀庄,吉万全,王秋英,赵会贤,陈建莉;小麦性状的缺体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1995年04期 |
5 |
吴景科;刘万成;任根深;鲍国军;丁志远;;寒旱生态型蓝单体及其缺体小麦转育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1年01期 |
6 |
张国宏,任根深;冬性自交结实缺体小麦选育及利用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
7 |
米景九;;变异的规律(三)[J];山西农业科学;1981年01期 |
8 |
张改生;刘录祥;;小麦非整倍体的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1988年04期 |
9 |
李永强;何蓓如;陈小燕;张凯;周荣华;;用微卫星标记辅助鉴定几种小麦缺体—四体[J];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03期 |
10 |
薛秀庄;唐国顺;许喜堂;;阿勃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的培育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
11 |
董安书;;利用γ-射线诱导小麦非整倍体[J];陕西农业科学;1993年05期 |
12 |
李龙秀;张连全;王纯洁;廖攀;杨武云;刘登才;;三个新型人工合成缺体-四体小麦材料的细胞学观察[J];西南农业学报;2009年04期 |
13 |
徐旗,李振声,穆素梅;4D和4R对小麦三种同工酶合成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1990年02期 |
14 |
钟少斌,姚景侠,钟小仙;新转育的5B缺体-5D四体的细胞学鉴定[J];江苏农业学报;1991年01期 |
15 |
薛秀庄,吉万全,王秋英,许喜堂;“阿勃”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的创制[J];作物学报;1991年06期 |
16 |
董安书;;~(60)Coγ射线对小麦杂种单体的诱变效应[J];核农学通报;1993年05期 |
17 |
董安书;冬小麦1A缺体单倍体的细胞学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18 |
袁文业,孙善澄;4D缺体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4年03期 |
19 |
丁志远;冬性自交结实缺体小麦转育及利用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7年08期 |
20 |
孙善澄,袁文业,裴自友,张美荣,孙玉;小麦缺体转育及异代换系的筛选[J];山西农业科学;199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