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肥力的垂直变化

王春明  
【摘要】: 本文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在海拔1650-2100m区域内土壤物理、化学肥力指标的研究,探讨了干旱河谷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特征,揭示了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1)土壤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异规律。在土壤质地方面,各海拔高度0-60cm土层10mm砾石含量均超过砾石总量的50%,但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细砂(0.2-0.02mm)比例也呈相似趋势,粉粒(0.02-0.002mm)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大团聚体10mm、1O-6mm粒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1-0.5mm、0.5-0.25粒级则相反,其余粒级的大团聚体变异无明显规律;土壤表层的微团聚体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其团聚度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上升。土壤剖面各层次的总孔隙度随海拔而显著上升,毛管孔隙亦有相同趋势。土壤含水量方面,不论旱季还是雨季,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1940m以下,表层土壤水分高于下层,40-60cm成为一个稳定的干旱层;在1940m以上旱季表层低于下层,而雨季表层高于下层。土壤蓄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明显增加。 2)土壤化学性质的垂直分异规律。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磷)的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干旱河谷低海拔区土壤化学肥力较差,尤其是有效磷含量较低,这与土壤pH值较高,碳酸盐含量高,促进了磷的固定有关。在海拔2000m以下,碳酸盐表聚现象明显,随海拔升高而增加;2000m以上,碳酸钙淋溶作用大于表聚作用,在下层土壤(40-60cm)淀积。低海拔地区碳酸钙表聚引起土壤pH值升高,土壤日趋碱化。土壤pH值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但是,整个试验区内所有海拔梯度上上壤pH值均在8以上,反映上壤碱化现象普遍严重。 3)土壤化学性质的垂直分异除受气候因素(如降雨量等)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外,还受到植被和化学性质各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量与土壤特别是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有效磷等显著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有效氮、速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等显著相关。 上述结果说明,在岷江干旱河谷区域,海拔1940-2000m土壤理化性质的明显分界线。2000m以下造林的立地条件极差,土壤理化性质均严重退化;海拔2000m以上,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造林立地条件较好。这为筛选适宜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树种和草种提供了方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邓其祥,李操,吴光举;岷江上游的鱼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樊宏,张建平;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J];中国沙漠;2002年03期
3 李爱农,周万村,江晓波,孙育秋,曾文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4 姚建,丁晶,艾南山;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5 陈勇,陈国阶,杨定国;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6 童成立,李慎典;岷江上游半干旱区耕地生产潜力分析——以茂县静州村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4期
7 向双,丁建林;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葡萄的气候生态适宜性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3年03期
8 赵永华,何兴元,胡远满,常禹;岷江上游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5年01期
9 王昕;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的分布特征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刘文彬;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灌丛的主要类型[J];山地学报;1994年01期
11 赵永华;何兴元;胡远满;常禹;;岷江上游景观变化研究——以汶川县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2 王春明,包维楷,陈建中,孙辉,谢嘉穗;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褐土不同亚类剖面及养分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3期
13 张金山,钟敦伦,王士革,谢洪,孟国才;岷江上游某建设场地山洪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04期
14 李宗峰,陶建平,王微,李旭光;岷江上游退化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4期
15 孟国才,王士革,谢洪,张桂香,张金山;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5年03期
16 郭永明,汤宗祥,唐时嘉,张建辉;岷江上游土壤资源的保护性利用[J];山地学报;1993年04期
17 王运生,李渝生;岷江上游马脑顶—两河口段滑坡、崩塌形成的控制因素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18 郭岚;;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关于岷江上游水电开发与四川灾后重建的思考[J];开发研究;2008年06期
19 游勇;柳金峰;;汶川8级地震对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S1期
20 李宗峰,陶建平,王微,李旭光,何跃军;岷江上游退化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2 王军;朱鲁生;谢慧;孙瑞莲;徐荣娟;徐琦峰;张夫道;;莠去津对四种长期定位施肥土壤的呼吸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树志;郭友红;鲁叶江;;采煤塌陷对矿区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侯春霞;骆东奇;魏朝富;谢德体;;母岩风化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阳永泉;温远光;梁宏温;朱宏光;何斌;;桉树和相思人工林生长对土壤肥力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6 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杨少海;张发宝;唐拴虎;黄旭;顾文杰;;稻秆还田配伍不同促腐剂对稻田土壤肥力及其水稻产量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郑建渠;熊江霞;侯立志;薛裕国;刘建刚;;靖江市土壤肥力演变特性及其对策[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8 刘学军;;论黄陂区土壤(水稻土)肥力变化及对策[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兴盛;;有机肥的农业利用效果[A];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10 杨晓;郝明德;王缠军;;不同覆盖措施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迎革;多石质林地土壤电阻率特性及持水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丛伟;丛枝菌根真菌和盐胁迫对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闫峰;影响土壤中Cr(Ⅵ)吸持与Cr(Ⅲ)氧化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姚建;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分析及评价[D];四川大学;2004年
5 缪德仁;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原位化学稳定化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巫杨;几种典型抗生素药物在水体及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呼吸抑制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张静;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重建过程土壤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丛鑫;农药污染场地中有机氯化合物的分布及其修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9 熊春红;基于GIS和数据挖掘技术评价江西主要茶区土壤和茶鲜叶重金属状况及其预测[D];南昌大学;2011年
10 李文西;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连续施肥对饲草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肥力的垂直变化[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2 吉艳芝;施肥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及生理活性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3 孟立君;设施不同种植年限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4 刘丽华;GIS支持下乡镇域耕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5 倪丽佳;地膜覆盖对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体内迁移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6 孙媛媛;几种调理剂对土壤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徐霞;重庆市生态修复示范区退化生态系统景观评价与土壤肥力质量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8 张有利;侵蚀退化赤红壤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土壤肥力的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芳;有机物料对渭北旱塬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孙海;人参土壤主要养分及酶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化化肥公司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肖悦岩;中化化肥免费电话解答集锦[N];农资导报;2009年
2 于千桂;果园养猪 一举两得[N];山东科技报;2006年
3 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 雷丽萍;保护性栽培是提高烟田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N];云南科技报;2006年
4 澄城县农技中心 常正民 周雷茸;玉米长出分蘖咋办[N];陕西科技报;2006年
5 白海霞 王飞 周坤;新建苹果园存在哪些问题[N];陕西科技报;2007年
6 北大荒股份八五三分公司技术部提供,李丽、永明整理;玉米怎样精细整地[N];北大荒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武炳明;复合肥须走可控化道路[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永年县农业局南沿村区域中心站 王俊生 关丹燕;想棉花高产 底肥很关键[N];河北科技报;2007年
9 德州市农业局土肥站 曲善功 刘忠海;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作物增产[N];山东科技报;2008年
10 ;识别土壤肥力方法[N];陕西科技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