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摘要】:
三峡库区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上游的咽喉地段,上扼青、藏、云、贵、川、渝,下控鄂、湘、赣、皖、苏、浙、沪,极具战略地位。这里正兴建当今世界瞩目的特大型三峡水电枢纽工程,它具有发电、调洪、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由其构成的水库总蓄水量近400亿立方米。三峡水库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源和绿色屏障,其运营安危不仅事关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与经济建设的安全,也决定着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然而,在该区境内,地表崎岖,山高、坡陡、谷深、土薄,山地灾害与气候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尽管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人口膨胀和不合理的开发行为,特别是耕地的掠夺性经营,致使林草覆盖率锐减,水土流失量大面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与此同时,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库区不少地方长时期处在一种封闭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周边的川、湘、鄂和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欠发达。仅重庆库区,就有贫困县18个,贫困人口366万,经过“九五”扶贫攻坚战后,2000年末贫困人口仍高达82万。如何实现这个地区的脱贫和百万人口的移民,消除长期困扰的自然灾害,建成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交通信息便捷,进而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全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采用综合分析、科学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重庆库区生态脆弱性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等特点,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设计出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然后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试图研究在这一生态敏感脆弱带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确保库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如何在农业发展和退耕还林还草中协调农民利益和社会生态利益;政府如何利用各种政策,有效引导、激励、调控经济发展行为;如何利用技术进步机制推动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运用制度的创新保障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利用农户参与机制促进库区
— —
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通过以上分析,以期在这一领域探索出具有创新
性的思路和方法,找出一条适合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全文共分八章,结构和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首先提出文章的研究背景,明确界定了三峡库区以及重庆三峡库区的范
围,陈述了重庆库区基本的自然、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剖析了它的区位、资
源优势,指明其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建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着力找出它存在的劣
势。从区位优势看,库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雄踞长江上
游咽喉地段。是一个茫萍轨削b愈…晌山地
生商弓鸿卜在资源方面,存在着生物物种与生态类型的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基因
库。但与此同时,库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与山地灾害频繁,水体
污染严重,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并存;从社会经济角度看,三峡库区经济呈现低效
益和低承受力,发展缓慢,农业结构层次单一、趋同,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民
人均纯收入低,增收缓慢而困难,人口素质差,移民数量大、给经济发展形成了超
常压力。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
第二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
发展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自该概念诞生之日起,
便成为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和核心。因此本文首先对可持续发
展思想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历史回顾。其次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主要内容、
特征及目标进行了归纳,阐明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与
区别。值得指出的是,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和自然角度提出的人类发展战略模式,
其内涵强调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要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环境之间
应相互协调,而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
新的生存方式要求人类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等三项基本原则。接着对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及其理论进行了回顾,阐述了生态农业理论和高效生态农业
理论。在此基础上,评述了上述理论,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农业的模式。本文从理论
的高度分析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内涵,指出它是在传统生态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
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起点的可持续发展型模式,是生态农业与可持
续发展理论相结合的模式。
第三章着重介绍了三峡库区实施高效生态农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章以我国进
入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背景,阐明了新形势下库区高效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面临
的主要问题,并指明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