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一种用于转基因植物安全性控制的高效基因删除系统“Gene-Deletor”的构建

罗克明  
【摘要】: 人类一直致力于通过传统遗传育种的方法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但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挖掘和利用,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仅仅依靠传统遗传育种来达到改良作物的目的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出现给人类解决粮食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经过20多年的发展,植物转基因技术日臻成熟,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其经济效益日渐显著。但自转基因技术诞生以来,科学界和社会公众对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的担忧就一直存在,对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的争论从未停止。因此,如何通过生物技术等手段,解决转基因植物中的安全隐患,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的担心,已成为转基因植物推广和应用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人们对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的考虑主要集中在:①外源基因可能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转基因植物花粉或种子的扩散造成基因逃逸(Gene flow),外源基因可能转移到杂草或近缘物种中,产生“超级杂草”;外源基因(如Bt基因)可能对非靶标生物构成潜在威胁等,这些都可能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灾难性的后果。②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如一些杀虫、抗菌基因和过敏蛋白可能危害人类健康,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逃逸到人类病原微生物中,造成潜在危险等。 转基因植物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潜在的风险,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来解决转基因植物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即如何在享受转基因技术带来福祉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消除其潜在的危险。为此,转座子(transposon)技术、共转化(co-transformation)技术和位点特异性重组酶(site-specific reombinase)技术等,已相继应用于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的控制中。但是,目前这些技术主要是用于删除转基因植物中的抗性标记基因,并不能去除包括目的基因(如Bt基因)在内的所有外源基因,这些基因的存在同样可能带来转基因安全性问题。而且,已报道的这些系统,均存在删除外源基因的效率低、删除外源基因的周期长等缺点,远不能满足田间大规模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控制的需要。相对而言,在这些 摘要 技术中,位点特异性重组酶技术在转基因植物中研究较多、应用最为广泛,但现 有重组酶系统删除效率最高也只能达到80%左右,同样不能删除所有外源基因, 致使该系统难以应用于生产中解决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 为了获得高效的基因删除系统,彻底删除转基因植物中所有的外源基因,解 决转基因植物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本论文针对现有重组酶系统存在的不 足,对影响删除效率的两个关键因素:重组酶的特异性识别位点和重组酶基因的 表达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具有融合识别位点的高效基因自动删除系统。在转基因 烟草的花粉和种子中,所有外源基因都被100%地删除,首次实现了在转基因植物 中获得非转基因的花粉和种子,为解决由于转基因植物花粉或种子扩散引起基因 逃逸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技术手段。该系统命名为“Gene一Deletor”。论文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识别位点对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删除效率的影响 在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Cre/I oxP和FLP/F天T中,识别位点2以尸和FRT是 影响系统删除效率的关键元件之一。为了弄清识别位点对删除效率的影响,分别 比较了含有单识别位点FRT和融合识别位点IOxPFRT的重组酶系统在转基因植物 中的删除效率。为此,构建了四个表达载体,分别为:具有单识别位点尸尺T的载 体①pFBFGN(重组酶基因FLP由花粉特异性启动子BgP启动)和载体②pFLCGN (重组酶基因Cre由花粉特异性启动子Lat52启动);具有融合识别位点IOxP万天T 的载体③pLFBFGN和载体④pLFLcGN,重组酶基因FLP和cre的表达同样采用 上述启动子控制。将各个载体分别转化烟草,分析了在转基因植物花粉基因组中 外源基因的删除效率。 结果发现,在含单识别位点FRT的重组酶系统中,具有重组酶Cre基因的 pFLCGN系统和具有重组酶基因FLP的pFBFGN系统,最高删除效率分别为34.3% 和”.5%;而在含有7OxPF火T融合识别位点的重组酶系统中,无论是带有Cre基因 的pLFLCGN系统,还是具有FLP基因的pLFBFGN系统,其最高删除效率均达 到100%。表明融合识别位点(loxPF天T)可以显著地提高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 在转基因植物中的删除效率。 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启动子对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删除效率的影响 在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中,重组酶基因的表达(表达水平、表达时间及表 达组织特异性)是影响系统删除效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论文选取①组成型启动 子(CaMv 355),②组织特异性启动子(花粉特异性启动子BgP和花粉、子房以 及早期胚胎特异性表达启动子pABS),③诱导性启动子(热激蛋白启动子 HsP 18.2),分别控制重组酶FLP基因的表达,比较了在不同类型启动子引导下, 重组酶FLP基因表达对均含有融合识别位点系统删除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在组成型启动子CaMV 355启动重组酶FLP基因表达的转基因 烟草中,其最高删除效率只能达到66.8%。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的生长 受到抑制,叶片出现畸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颖;转基因植物的风险评估:一种新思考[J];生物技术通报;1996年01期
2 岳华;汤承;;转基因植物生产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下)[J];四川畜牧兽医;2006年03期
3 ;转基因杂草从封闭温室向周围逃逸[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年06期
4 ;转基因植物[J];生物技术通报;1997年03期
5 朱树秀;我国的转基因植物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1999年01期
6 ;我国初步建立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02期
7 孙雷心;;可测钙的转基因植物[J];生物技术通报;1992年06期
8 李思经;;转基因植物中基因表达的化学调节[J];生物技术通报;1993年01期
9 ;抗盐碱转基因植物的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03期
10 蔡志强,徐步进;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2001年04期
11 张永军,吴孔明,彭于发,郭予元;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J];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12 ;科学家培育出耐强光和高温的转基因植物[J];科技经济市场;2002年07期
13 张晶,周长梅;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4 李妍;;转基因植物与转基因食品[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15 汤文;;转基因植物领域的专利战[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年03期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01期
17 王祖良;;关于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2期
18 陶冶;特异于病毒的抗体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研究遗传工程病毒抗性的新方法[J];生物技术通报;1994年05期
19 ;转基因植物[J];生物技术通报;1997年05期
20 吕山花,常汝镇,栾凤侠,陶波,邱丽娟;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逃逸研究概述[J];作物杂志;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建仁;邵向东;郑永权;;生物工程技术与农药工业[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蔡伟明;;培育PgTIP1转基因植物的研究[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肖荣凤;蔡鸿娇;刘波;;转基因植物及其生态安全[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房经贵;刘艳红;杨光;章镇;陶建敏;;我国果树遗传转化研究现状的分析(摘要)[A];第二届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红运;黄文胜;赵文军;朱水芳;陈洪俊;;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转基因植物产品[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何玉科;史宇;;转基因植物吸收和转化汞污染物的生物学原理[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7 袁莎;张立实;;转基因食品与健康[A];首届中国西部营养与健康、亚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罗鸣;姜里文;徐增富;;利用植物细胞生产人血清白蛋白[A];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杨振泉;刘巧泉;焦新安;;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药用蛋白的研究进展[A];全国首届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潇;王金斌;谭芙蓉;唐雪明;;上海市农科院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少骞;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及整合位点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
2 董江丽;利用转基因苜蓿生产轮状病毒可食用疫苗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刘凤娟;卡介苗分泌型Ag85A在番茄中表达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杨培龙;来源于橄榄绿链霉菌A1的高比活木聚糖酶在植物中的高效表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5 刘俊;基于纳米颗粒的植物转基因及其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李大红;水稻RACK1基因(OsRACK1)在盐胁迫响应中的功能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7 曹慧颖;人胸腺素α1基因及乳铁蛋白基因在番茄中表达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8 罗克明;一种用于转基因植物安全性控制的高效基因删除系统“Gene-Deletor”的构建[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9 朱春燕;白藜芦醇合酶基因转化生菜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10 徐桂云;DNA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转基因植物产品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雨;转基因植物的专利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徐迅;转基因植物技术保障措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吴醒华;我国转基因植物专利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田庆常;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高通量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5 高忱;构建HPV16转基因植物双元载体及转基因植物的生殖安全评估[D];暨南大学;2011年
6 王君;转基因植物的法律保护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闵磊;转基因植物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刘丽;转抗菌肽D烟草对其周围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李俊;转基因植物检测芯片体系的建立及转Xa21水稻的检测[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敬凌霞;抗CP4-EPSPS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丁洪美;2010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超亿公顷[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2 记者 程范淦;我省转基因植物试验设施建成开放[N];海南日报;2010年
3 记者 姜云飞阎红;杨胜利:转基因大豆是安全的 杨涣明:坚决支持转基因植物[N];大连日报;2008年
4 黄世耀;也说转基因植物[N];福建科技报;2002年
5 周盈;转基因植物利弊互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继成;转基因植物产“药”[N];医药经济报;2002年
7 记者 王心见;加找到防转基因植物扩散方法[N];科技日报;2003年
8 孟庆鹏 郭坚华;世界转基因植物研究的进展[N];农民日报;2002年
9 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向子钧 伍同寸 吴和明;转基因植物品种存在哪些问题[N];湖北科技报;2004年
10 孟庆鹏 郭坚华;世界转基因植物研究的进展[N];农民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