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重庆市生态修复示范区退化生态系统景观评价与土壤肥力质量分析

徐霞  
【摘要】: 恢复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和全球气候变化并列为生物领域的三大研究热点,它主要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是现代生态学的年轻分支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一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下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结合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推广效应,充分发挥生态的修复能力,大面积迅速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系统,正是顺应时代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缓慢这一重大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重庆市巫溪县、璧山县是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选定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试点县。巫溪县地处典型生态脆弱带——长江三峡库区内,属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本论文依托巫溪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进行退化生态系统的景观健康评价体系设计与健康等级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巫溪县与另一个生态修复试点县——璧山县的土地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揭示巫溪县土地利用格局上的退化特征;提出与水土保持治理相结合起来的生态恢复模式;引用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对生态修复区不同生态恢复演替阶段群落及不同时期坡改梯、休耕地与封山育林三项生态修复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主要包括: (1)巫溪县生态退化特征表现:作为生物生长基质的部分土壤薄而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差,部分地区基岩裸露,土壤的不断退化导致植物种多样性减少,植物种群结构逐步由复杂趋向简单化;县内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包括面蚀和沟蚀两大类,据调查,面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80%左右,其中坡耕地面蚀占耕地侵蚀面积的70%左右。 (2)巫溪县破碎度最大的为灌木林地,除居民点、裸岩石砾地、平原区水田与其它林地外,其余的破碎指数均高于1.7,表明这部分景观受人类干扰强烈,是主要的生态退化景观类型。巫溪县土地利用景观中,灌木林地为主要景观,且面积比重达到全县幅员面积的45.7%, 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目目..口....巨目.目巴.口 草地面积也较大,其退化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坡度25。早地、山区早地、疏林地以及低、中覆 盖度草地,也是水土流失主要的策源地;其水土流失的强度也表现出微度侵蚀占项目区的55%, 中度侵蚀占23%,强度侵蚀占12%。巫溪县复杂的山地地势及受干扰的退化系统,形成了其 斑块面积变异性大、形状不规则、破碎化程度高的景观特点,中度侵蚀是侵蚀强度与面积均 大的侵蚀类型,且主要分布在受人类不合理开垦、滥砍滥伐活动的退化景观上。 (3)进行景观健康评价的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对退化生态的景观健康评价贡献最大, 其次是水土流失与恢复能力。生态退化最严重的是大于25。的早地,其次是山区旱地、山区 水田,这说明了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抗干扰的能力较人工生态系统强,在生态修复工程 设计中应侧重于依托于自然界的自我修复功能。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能将景观评价的定性 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起来,较好地分析出各指标对评价目标层的贡献大小的不同,综合分析各 评价指标对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同时也可对各具体评价指标进行对比,揭示影响目标层的 单个指标特征。 (4)提出以下生态修复模式:封禁治理、草地改良措施、退耕还林措施、农田工程、农 村能源工程。对不同生态恢复演替阶段群落的土壤肥力分析表现为:天然落叶阔叶林林灌过 渡灌丛草本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说明人工种植纯乔木种群并非是最好的生态修复措施, 而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要群落组成的天然落叶阔叶林、灌从及林灌棍合群落则表现出较好的 土壤肥力条件,说明乡土树种更适合当地条件,更有利于群落的正向演替与恢复。不同生态 修复措施间的土壤肥力分析结果表明:休耕地与封山育林均是通过自然恢复的时效期长的生 态修复措施,但它们在对生态环境改善上却是长期有效的,并随时间推移其修复作用将愈加 显著,相反,坡改梯工程措施作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地域快速恢复的人为措施,还 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国征;杨婷婷;;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综述[J];西部资源;2006年03期
2 张成才;陈奇伯;张先平;;北方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植物筛选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3 赵竟英;黄珺嫦;霍晓婷;张亚丽;王留安;;砖瓦窑取土区复垦土壤的生态修复[J];山西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4 张建锋;;盐碱地的生态修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5 廖先容;王翠文;蒋文琼;;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综述[J];天津科技;2009年06期
6 陈洪全;张忍顺;;废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设想[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7 罗智文;陈华;;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修复[J];内江科技;2008年11期
8 谭辉;钟铁;白怀良;李香梅;;马钢姑山铁矿排土场复垦物种选择与土壤的关系[J];科技资讯;2009年26期
9 张小光;;试述生态修复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10 毕银丽;刘银平;黄霄羽;陈保东;钟铁;;丛枝菌根对尾矿环境的生态修复作用[J];科技导报;2008年07期
11 陈光荣;刘娴;应文晔;郭晓彬;钟萍;刘正文;;惠州西湖浮游动物群落对生态恢复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12 沈孝辉;;自然干扰、人为干扰与生态修复[J];世界环境;2009年03期
13 陈青安;;矿山废弃地复垦技术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14 李新荣;张志山;王新平;刘立超;黄磊;;干旱区土壤植被系统恢复的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09年05期
15 胡勇;刘良云;贾建华;;北京山区植被动态及生态恢复的遥感监测[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11期
16 曾昭文;焉志远;赫赤;倪红伟;刘峰;;松嫩盐碱化草地生态修复模式及集成技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年02期
17 张长颖;李晓梅;;生态修复已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新举措[J];民营科技;2007年09期
18 张文波;孙楠;;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及生态城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06期
19 王卫红;程文华;魏良滨;;隆德县生态修复试点的做法与效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3期
20 杨静;曾昭爽;;昌黎黄金海岸七里海泻湖的历史演变和生态修复[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学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以生态恢复为目标的中长期时间尺度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蔡建勤;张长印;陈法扬;;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崔崴;崔秀萍;;论退化草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刘纪根;孙绍文;;长江流域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措施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5 刀红英;;对云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有关问题的思考[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苗光忠;;生态修复需要注意解决好三个关键性问题[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胡甲均;张小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思考与认识[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王治国;;我国水土保持区划与生态修复区划若干问题思考[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梁清福;夏晓峰;马天龙;;生态修复绿荒山 特色经济富百姓——蔚县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经验与做法[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解明曙;吴秋丽;谌利斌;于富玲;;实施陆地生态修复的科学观[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迎革;多石质林地土壤电阻率特性及持水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王成;长三角地区土壤—小麦系统微量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特征[D];南京大学;2013年
3 刘刚;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郑良勇;输水干渠工程生态修复原理与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5 丛伟;丛枝菌根真菌和盐胁迫对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闫峰;影响土壤中Cr(Ⅵ)吸持与Cr(Ⅲ)氧化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缪德仁;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原位化学稳定化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刘鸿雁;哈尔滨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巫杨;几种典型抗生素药物在水体及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呼吸抑制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黄江波;高速公路景观生态综合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霞;重庆市生态修复示范区退化生态系统景观评价与土壤肥力质量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张有利;侵蚀退化赤红壤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土壤肥力的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3 胡海德;城乡交错带废弃地的治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付福明;璧山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监测及治理机制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5 吉艳芝;施肥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及生理活性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6 孟立君;设施不同种植年限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7 刘丽华;GIS支持下乡镇域耕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8 倪丽佳;地膜覆盖对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体内迁移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9 孙媛媛;几种调理剂对土壤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胡颖颖;新疆松树头煤田灭火区生态修复与植被重建对策及技术规范编制[D];新疆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筱美;生态修复,矿区经济新亮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2 杨海军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河流生态修复需要各方协力推进[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孟贤才;平武着力搞好生态修复[N];绵阳日报;2008年
4 景鹏;门头沟评为全国首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N];北京日报;2007年
5 本报通讯员 孙礼;生态修复催绿江西红土地[N];中国水利报;2005年
6 李默;土壤退化每年损失360亿美元[N];农民日报;2005年
7 ;门头沟创建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N];北京商报;2007年
8 隋少利;土壤生态修复迫在眉睫[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9 王世玲;《灾后生态修复规划》锁定六大“生态修复”任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付文江;浅议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措施[N];中国水利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