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研究

傅新红  
【摘要】: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领域之一,对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对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剖析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各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分析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运行过程及过程体系的衔接与协调,探寻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二是借鉴典型国家的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要求的新型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 一、研究思路 论文以知识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系统理论等为指导,立足于农业品种技术创新过程,构建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框架。从过程体系、组织体系、支撑体系三个维度对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进行理论阐释。以此为基础,通过对美国、法国、印度三个典型国家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为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对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透视、问题剖析、原因分析和创新绩效评价,总结经验,反思教训。最后,结合农业品种技术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构建新型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二、主要研究结论 1、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是一个特殊面重要的技术创新领域。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是农业品种技术与农业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有关的组织和制度体系形成、变革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对象的复杂性、活动的系统性、过程的长期性、投入的风险性、主体的多元性、效益的外部性等特征。 2、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过程特征是:多环节、关联性、制约性和双向性。农业品种技术创新过程分为研究开发、传播、物化、推广、应用五个主要环节。研究开发是源头,应用是目的。创新各环节依次演进,相互承接,前一环节的完成是后一环节开始的前提和条件,后续环节对前面环节发挥检验作用。创新过程分为正向演进和逆向反馈两个方面。某一环节运行不畅或中断,都会影响创新效率或中止创新。 百甫农业大学2004月协士今位论文 3、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征是:多元性、互补性、合作性和竞争性。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有 六大主体:即政府、农业品种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农业品种技术传播机构、种子(种畜禽等)企业、 品种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政府是特殊的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居于领导地位。 不同创新主体的行为目标不同,各主体的行为相互补充,在某些环节既有合作,又存在一定程度的 竞争。 4、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复合系统。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由过程体 系、组织体系、支撑体系三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内部又由若干分系统组成。三个子系统相互 关联,互为补充。过程体系是创新的基础,组织体系是创新的载体,支撑体系是创新的保障.子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S、典型国家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奋美国、法国、印度三个典型国家农 业品种技术创新实践证明,完善的组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创新合作、私人企业的推动和充足的 创新资金支持是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富有活力和成效的重要保证。 ‘、政府主导着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我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创新战 略和发展方向、创新组织分布格局和主体行为均受到政府强烈的干预和影响,主要的创新组织从属 于政府,创新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等等。政府主导推动着创新进程,但是,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7、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有一定成效。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 体系基本形成,取得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在某些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农业 品种技术创新为我国结束农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实 现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8、现有的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变革。我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着过程脱节、 组织松散、体系庞大、支撑乏力等问题。体系内部结构不协调、功能不健全,体系外部的体制性障 碍、运行环境条件不良等导致创新体系运行效率不高,需要对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进行变革. 三、主要创新点 1、从农业品种技术创新过程的内在联系出发,从系统的角度对农亚品种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进 行研究,揭示了不同创新环节的关联性及运行机制、创新过程协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突破了已有 研究孤立地分析创新环节的局限,使得对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 2、从创新成果自身性质出发,明确进行了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领域划分, 界定了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范围,为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改革提供了依据。 东针对农业品种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环节长期脱节的现实问题,提出在省一级把大学的创新要 素与现有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进行整合,通过组织创新促使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教育紧密 地结合。 摘县 ..目‘翻吕二翻..吕田..日. 四、对策建议1、协调创新过程体系。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主体协同、利益调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柳卸林;;市场和技术创新的自组织过程[J];经济研究;1993年02期
2 赵利光;当前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11期
3 解宗方;重建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观[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12期
4 桑辉,盛亚;技术创新审计问题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2期
5 于志国,张超;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06期
6 喻小军;江涛;;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创新及其风险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9期
7 范晓屏;工业技术创新的五大研究领域[J];科研管理;1994年06期
8 柴振荣;技术创新的地域形式[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04期
9 司马忠;老行业 新路子[J];经济论坛;2003年10期
10 徐强;;创新与移植:技术发展的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3期
11 胡乐明;技术创新与农业发展[J];发展论坛;1997年08期
12 李龙一;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3期
13 尹红;浅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营销的联结管理[J];探求;2001年06期
14 桑辉,盛亚;技术创新审计问题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05期
15 高琳琳;陈艳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构建[J];商业研究;2006年01期
16 郭丕斌;;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管理;2006年14期
17 张自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12期
18 李政;;试议国家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相互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8年03期
19 戚小斌;朱亚;;风险投资与传媒产业创新[J];经营管理者;2008年12期
20 厉宁;论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J];软科学;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炜;刘延松;杨选良;;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及管理要素研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毕克新;赵莉楠;孙金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4 席酉民;曹瑄玮;梁磊;;技术创新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以德国高速地面交通技术系统为例[A];第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志仁;;关于扎实推进首都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思考[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6 朱丕荣;;农业的多功能性与休闲旅游农业[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2年
7 朱丕荣;;农业的多功能性与休闲旅游农业[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牟金贵;郝企信;;未来环保耕作的发展模式与区位形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张英华;张继林;;基于企业持续成长的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研究[A];中国企业持续成长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新红;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肖树忠;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3 徐平;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李锐;企业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及环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6 李卫东;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选择[D];厦门大学;2002年
7 杨晶晶;经济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孟祥红;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王齐;环境管制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国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2 王明安;隐性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马勇;产业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江龙学;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5 刘奇志;提高株化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刘晓琳;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7 王朔;我国公路运输企业的服务创新及其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张新生;知识经济与企业技术创新[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9 陈亚华;技术创新的金融环境及其构建政策审思[D];东华大学;2010年
10 杨宁宁;中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晓斌;技术创新贵在 “体系”建设[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2 王文瑞:河南民营科技促进会秘书长 冯小卫:恒运集团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技术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动机”[N];河南日报;2002年
3 赵世喜 张雪;增强技术创新的适销性[N];威海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缪琴;TRIZ助技术创新驶入“高速路”[N];成都日报;2009年
5 冷翠华;技术创新:“危”中求“机”[N];中国船舶报;2008年
6 家观 辛文;通信产业如何技术创新[N];中国电子报;2000年
7 孔德涌;从奥运比赛看我国技术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8 郝趁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9 曾冬菊;美国柔印印前制版协会授予柯达年度技术创新奖[N];中国包装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木早;企业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N];中国化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