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地表和地下径流水质的研究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反映了森林生长的生态条件和生理特性,通过对大气降水和径流养分的研究可探索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变化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森林在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中亚热带的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灌木林和裸露地),于2003年5月至2004年10月,研究了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水化学特征,并对主要的化学元素(pH、EC、NH_4~+-N、NO_3~--N、NO_2~--N、全P、K~+、Na~+、Ca~(2+)、Mg~(2+)、SO_4~(2-)、DO、BOD_5、CODcr)进行了分析测定,对其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大气降水经过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后,其化学元素的浓度变化不一,但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在大气降水中,被研究的化学元素总浓度为18.48mg/L;在不同林分的地表径流中,其化学元素总浓度(mg/L)分别为:针阔混交林42.66,常绿阔叶林45.98,毛竹林48.46,灌木林32.50,裸露地40.70;在不同林分的地下径流中,其化学元素总浓度(mg/L)分别为:针阔混交林63.53,常绿阔叶林57.80,毛竹林69.59,灌木林42.01,裸露地47.46。
在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群落径流的化学组成物质差异极大,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中Ca~(2+)、SO_4~(2-)浓度高,而NO_2~--N和总磷低,地下径流中Ca~(2+)、Mg~(2+)、NO_3~--N、SO_4~(2-)浓度高于地表径流,其它元素的浓度在地表径流中高。
大气降雨的养分输入量以SO_4~(2-)、Ca~(2+)为主,分别为78.47kg·hm~(-2)·a~(-1)和64.40kg·hm~(-2)·a~(-1),最小的是总磷,为0.27kg·hm~(-2)·a~(-1)。径流的平均养分输出量以Ca~(2+)最高,为80.83kg·hm~(-2)·a~(-1),其次是SO_4~(2-),为78.99kg·hm~(-2)·a~(-1),最小的是总磷和NO_2~--N,分别为0.03和0.04kg·hm~(-2)·a~(-1)。在5种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NH_4~+-N、NO_3~--N、NO_2~--N、总磷处于积累状态,而Ca~(2+)处于流失状态,K~+、Na~+、Mg~(2+)、SO_4~(2-)的变化因森林生态系统作用的不同而不同。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看,针阔混交林、毛竹林、裸露地养分处于流失状态,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则处于积累状态。
由于受降雨量、降雨时间间隔、森林植被、土壤、气候、元素本身的性质、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养分元素浓度在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的月变化动态不同且复杂。在雨季,其大气降水和径流中的养分输入和输出量均明显多于干季,由于中亚热带雨热同季,非常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养分的循环。
应用综合指数法对缙云山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水质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地下径流水质均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类水标准,水质清洁,大气降水
|
|
|
|
1 |
韩玉萍,李雪梅,刘玉成;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序列的垂直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2 |
张发春,彭孝忠;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菌类资源[J];食用菌;1991年05期 |
3 |
岳春恩;天然森林公园——缙云山自然保护区[J];四川林勘设计;1994年04期 |
4 |
程云;陈宗伟;张洪江;孙艳红;;重庆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林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拟[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5期 |
5 |
张文菊;杨晓霞;;风景名胜区发展“农家乐”的问题与对策——以重庆市缙云山景区农家乐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
6 |
贺小群;;重庆缙云山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0年01期 |
7 |
金文驰;;冬到缙云来探春[J];森林与人类;2011年07期 |
8 |
莫江婷;严贤春;刘晓琴;刘瑛;;重庆缙云山野生藤蔓类植物及其园林应用调查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9年04期 |
9 |
封昌远;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尺蠖暴发成灾[J];中国森林病虫;1987年02期 |
10 |
田茂洁;缙云山常绿阔叶林风灾迹地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1 |
杨万勤,韩玉萍,钟章成;缙云山森林土壤速效氮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12 |
肖纯,张凯农,谢宝勤;缙云山作茶树育种种质基因库的研究[J];广东茶业;1999年Z1期 |
13 |
罗键;缙云山有金佛山兰分布[J];植物杂志;2000年05期 |
14 |
杨万勤,钟章成,陶建平,何维明;缙云山森林土壤速效N、P、K时空特征研究[J];生态学报;2001年08期 |
15 |
王栋;张洪江;程金花;曹奇光;程云;王云琦;;重庆缙云山4种林地林下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4期 |
16 |
晓斌;;柑桔香缙云——访重庆缙云山园艺场[J];中国农垦;1982年12期 |
17 |
元工;;向缙云山峰顶攀登的人——记四川重庆缙云山园艺场党委书记韩万本[J];中国农垦;1985年06期 |
18 |
石胜友,李旭光,王周平,何正明,许文蔚;缙云山风灾迹地生态重建过程中的竞争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
19 |
宋会兴;苏智先;彭远英;;山地土壤肥力与植物群落次生演替关系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12期 |
20 |
张益锋;何平;王芳;张志勇;;缙云山草珊瑚群落特征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