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和黑麦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摘要】:普通小麦品系D-2-3-4与黑麦具有很高的可杂交性且杂种F1自交能够少量结实,杂种后代的黑麦染色体伴随着自交迅速减少,变为普通小麦(2n=42)或代换系(2n=42)或附加系(2n=44)。为了弄清D-2-3-4和黑麦杂种F1自交结实及黑麦染色体快速丢失的原因,评价D-2-3-4在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本实验对D-2-3-4与秦岭黑麦杂种F1、F2、F3代植株做了详细的细胞学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杂种F1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中期Ⅰ,有少量二价体和多价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2.79 Ⅰ+2.38 Ⅱ(棒状)+0.14 Ⅱ(环状)+0.05 Ⅲ,平均每个细胞有2.76个交叉结,表明有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了配对。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染色体配对主要发生在小麦和小麦染色体之间(2个/细胞),也有少量的小麦和黑麦染色体配对(0.2个/细胞),表明D-2-3-4对小麦-黑麦染色体配对有较低的诱导作用。同时,从减数分裂中期Ⅰ观察到单价体的姊妹染色单体分开现象,这可能是产生功能配子,导致自交结实的原因。2、在所分析的7个F2杂种植株中,6个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为49条,1株为46条,而F3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总数为42至47条不等,表明F2向F3传递的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丢失。基因组原位杂交表明,F2平均含41. 57条小麦和6.57条黑麦染色体,而F3植株平均含有40.50条小麦和2.44条黑麦染色体,表明黑麦染色体丢失更多。对F2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计数表明,营养生殖阶段没有发生染色体的丢失。以黑麦着丝点探针原位杂交检测F2发现,黑麦染色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期,其移动速度滞后于小麦染色体,并且姐妹染色单体直接分开。因为小麦与黑麦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不同步,分开的姊妹染色单体可能因为滞后而不被包括在两个二分体中,或者它们在第二次减数分裂时形成微核,这可能是黑麦染色体在杂种自交过程快速丢失的原因。3、以重复序列探针pSc119.2、PTa71和pAs1为探针,对5个F2植株多色原位杂交检测表明,2个植株.HM42-4和HM42-5的染色体组成为42W+(1R-7R),其余的3个分别为42W+(1R, Ⅱ 2R,4R,5R, Ⅱ 6R),41W+(2R,4R,5R,7R)+1RS/1BL, 41W+(1R-7R)+1RS/1BL。所以,我们推测其自交可能会恢复成普通小麦或代换系、附加系及易位系;同时1RS/1BL的形成不是偶然事件。4、在D-2-3-4和黑麦的杂交后代中检测到了小片段易位染色体的存在,表明D-2-3-4在创制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中具有一定价值。综上所述:-2-3-4和黑麦具有较高的可杂交性,其杂种F1染色体配对水平与Ph2基因类似,表明其可能有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同时,F1和F2植株的姐妹染色单体提前在减数分裂中期1分开这一特殊现象,可用于快速创制代换系、附加系及易位系。因此,D-2-3-4在新材料创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
|
|
1 |
向齐君;小麦染色体转入黑麦的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1994年01期 |
2 |
李进述;;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交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1961年11期 |
3 |
;黑麦 小黑麦 燕麦[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1994年06期 |
4 |
李锋,张凤芬,曹希俊,张冰玉;李、杏及杂种间远缘杂交和亲和性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5 |
张新全,伍碧华,杨俊良,颜济,郑有良;无芒仲彬草与鹅观草杂种的细胞学和形态学研究[J];草地学报;1999年02期 |
6 |
孙玉,袁文业,孙善澄;小麦─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研究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1994年04期 |
7 |
;品种 种质资源[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1994年02期 |
8 |
苏亚蕊;郜晓峰;曹进国;李黎;李锁平;;小麦-黑麦杂种体细胞无性系高配对突变体的细胞学和AFLP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
9 |
孙善澄,袁文业,刘少翔,王卉,孙玉,张美荣,裴自友;小麦—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的产生及其形态学、细胞学研究[J];遗传学报;1996年03期 |
10 |
陶自荣,郭丽娟;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与普通玉米及其杂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遗传;1983年03期 |
11 |
张显志,王成文,曾级芳,秦一楠;激光对小麦远缘杂交的效应[J];激光杂志;1991年05期 |
12 |
王佩轲;;父亲的抱怨[J];诗歌月刊;2015年03期 |
13 |
;1975年春季水稻杂种海南制种技术总结[J];湖南农业科技;1975年04期 |
14 |
李晓春;;(大麦×小麦)×黑麦的三属杂种[J];麦类作物学报;1981年01期 |
15 |
夏兴初;杂种[J];章回小说;2001年01期 |
16 |
周永红,伍碧华,傅体华,郑有良;鹅观草和簇毛麦属间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99年02期 |
17 |
N.K.Srivastava
,石春海;水稻×小麦及水稻×高梁杂种部分-1-蛋白质的等电聚焦组分[J];麦类作物学报;1991年06期 |
18 |
;黑麦 小黑麦 燕麦[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1996年05期 |
19 |
潘本立,严言,张松生,肖凤林,刘才;采用杂种落叶松造林的经济效益预测[J];林业科技;1997年06期 |
20 |
;二代杂种01号公牛及其父母子女照片[J];中国牦牛;199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