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鹅观草居群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摘要】:小麦族(Triticeae)是禾本科植物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一大植物类群,拥有大量优质及抗逆基因,在麦类作物育种、牧草选育、草坪草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是禾本科小麦族鹅观草属(Roegneria)中的一种多年生六倍体(2n=6x=42)禾草,含StStYYHH染色体组,是优良的野生牧草资源,也是普通小麦的三级基因源。鹅观草分布广泛,我国除了西藏等少数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均有其分布,日本、朝鲜和北美爱德华王子岛等地也有分布。《中国植物志》记载鹅观草种下有两个变种,分别是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 var.kamoji)和细瘦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 var.macerrima Keng)。颜济和杨俊良(2013)将鹅观草归入含H、St、Y染色体组的曲穗草属(Campeiostachys)中,其种下有三个变种,分别为髢发曲穗草(Campeiostachys kamoji Ohwi var.kamoji)、毛叶髢发曲穗草(Campeiostachys kamoji Ohwi var.pilosiphylla)及细瘦髢发曲穗草(Campeiostachys kamoji Ohwi var.macerrima Keng),表明鹅观草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种内变异类型丰富。为探讨鹅观草不同居群间的分化程度及其演化规律,本研究对来自四川雅安、四川宜宾、青海、新疆、浙江及山东的七个鹅观草居群进行形态学、繁育学和细胞遗传学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成功获得7个居群间杂种F1植株,它们都能抽穗。居群间杂交结实率变异范围为7.1%~40%,其中四川雅安与山东居群正反交的杂交结实率较低,分别为10%和13.2%;四川宜宾与浙江居群正反交的杂交结实率较高,分别为40%和30.3%。2.对亲本及杂种F1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浙江、新疆、山东居群的株高、穗长、旗叶长、外稃长及颖长等普遍比四川、青海居群小。各居群间杂种F1的表型性状普遍优于亲本,特别是浙江和四川宜宾居群杂种F1的株高、穗长、旗叶长等性状远高于两亲本居群。但有些杂种F1的部分性状如小花数、颖宽等劣于亲本。3.对亲本及杂种F1进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分析。结果表明:各亲本减数分裂正常,无单价体出现,大部分为环状二价体。各杂种F1染色体配对水平总体较高,但也存在差异。平均每细胞单价体数目为0.18~2.46,二价体数目为19.77~20.91,其中环状二价体频率较棒状二价体高,同时发现了一定频率的三价体和四价体。其中,浙江居群与四川宜宾居群正反交杂种F1的单价体频率较高,分别为2.14和2.46,平均每细胞交叉数分别为37.41和37.31,C-值都为0.89。四川雅安与新疆居群的杂种F1出现一定频率的三价体,平均每细胞有0.22个三价体,交叉数和C-值分别为39.5和0.94;在各居群间的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Ⅰ后期均能观察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染色体配对结果表明:鹅观草各居群间已有不同程度的分化,其中四川宜宾与浙江居群已有较大的分化,其它居群间分化程度较低。4.对亲本及杂种F1进行了繁育学分析。居群亲本的育性变异范围为89.93%~95.71%,居群间杂种F1的育性变异范围为78.9%~89.67%;亲本的自然结实率变异范围为79.21%~84.98%,杂种F1的自然结实率变异范围为43.05%~77.98%,其中浙江与四川宜宾居群的杂种F1的自然结实率最低(43.05%)。结果表明:鹅观草四川居群与新疆、青海、山东及浙江等居群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分化,其中四川宜宾居群与浙江居群、四川雅安居群与山东居群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大。5.综合形态学分析、染色体配对资料及繁育学资料表明:本研究的七个鹅观草居群(四川雅安、四川宜宾、青海、新疆、浙江及山东)已产生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其中四川宜宾与浙江居群分化程度最高,其杂种F1自然结实率低于50%,达到种内亚种的水平。
|
|
|
|
1 |
胡延吉,赵吉平,张德水;小麦染色体配对的遗传控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
2 |
樊路,任贤,韩敬花,樊丽彬,潘淑婷;通过对普通小麦染色体配对基因的调控导入外源有益基因[J];宁夏农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3 |
樊路,韩敬花;普通小麦近缘种属中的控制染色体配对基因[J];北京农业科学;1994年01期 |
4 |
郑成木;小麦-黑麦染色体配对的遗传控制[J];遗传;1985年02期 |
5 |
刘静宇,张传善;褐家鼠精母细胞中联会复合体的研究 Ⅱ.性染色体配对形态和行为的研究[J];实验生物学报;1996年01期 |
6 |
王鹏科,侯文胜;诱导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1999年06期 |
7 |
樊路,韩敬花;小麦(T.aestivum)中抑制部分同源配对的主要基因—Ph1(Ph)[J];北京农业科学;1992年01期 |
8 |
;基因[J];小猕猴智力画刊;2016年06期 |
9 |
刘春霞;何群燕;金危危;;植物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配对、联会和重组研究进展[J];遗传;2010年12期 |
10 |
亓增军,王洪刚,李晴祺,高居荣,陈贵田;普通小麦与黑麦的杂交亲和性及其杂种F_1染色体配对行为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11 |
张新全,杨俊良,颜济,郑有良,伍碧华;青海仲彬草和黑药仲彬草的生物系统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99年02期 |
12 |
涂金星,余毓君;苏麦3号单体回交六代染色体配对观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
13 |
桂建芳,陈丽,梁绍昌,蒋一;卵巢发育阻滞的人工三倍体鱼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的光镜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1995年03期 |
14 |
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东方山羊草、尾状山羊草中染色体配对控制机制的存在和作用[J];遗传学报;1997年02期 |
15 |
樊路,韩敬花,樊丽彬;小麦族B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中的作用[J];北京农业科学;1997年03期 |
16 |
李集临;王晓萍;钟丽;徐香玲;;小麦-黑麦代换系5A/5R与6A/6R杂交诱导同祖染色体配对与易位的研究(英文)[J];遗传学报;2006年03期 |
17 |
丛慧,李金泉;染色体配对的研究[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8 |
;遗传 育种[J];麦类文摘;1997年04期 |
19 |
樊路;普通小麦同源转化群3在染色体配对及可交配性方面的作用[J];作物杂志;1985年03期 |
20 |
DvоRа;J;余毓君;;小麦品种间非结构上的染色体变异,特别关于近缘种的染色体变异[J];麦类作物学报;198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