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多糖-纳米硒的制备及其体内抗糖尿病活性的研究
【摘要】: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其推荐摄入量与可耐受最高摄入量非常接近,极易导致硒中毒。近期的研究发现,纳米硒(selenium nanoparticles,SeNPs)具有比传统硒制剂更高的安全性和生物活性,是比较理想的补硒制剂。本研究分别以壳聚糖(chitosan,CTS)、梭柄松苞菇多糖(Catathelasma ventricosum polysaccharides,CVPs)为分散剂,还原法制备纳米硒,以粒径为指标值,利用正交试验对两种多糖-纳米硒复合体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测定了最优条件下制备出的复合体的稳定性及表面形貌,并探究了两种多糖-纳米硒复合体的体内抗糖尿病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壳聚糖-纳米硒(CTS-SeNPs)制备条件的优化及其体内抗糖尿病活性研究以CTS为分散剂,利用亚硒酸钠与抗坏血酸反应制备纳米硒,研究反应温度、时间、抗坏血酸浓度、CTS浓度等反应条件对CTS-SeNPs粒径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最优条件下制备出的复合体的表面形貌,利用纳米粒度仪分别测定其在4℃环境中放置不同时间后的粒径,根据其粒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确定其稳定性,并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为模型,探讨CTS-SeNPs的体内抗糖尿病活性。结果显示,当抗坏血酸浓度为0.04 mol/L,CTS浓度为1.0 mg/mL,在25℃下反应2 h可得到粒径约54 nm、呈均匀分散的球形CTS-SeNPs,其在4℃下至少可稳定存放60 d,且CTS-SeNPs的抗糖尿病活性(包括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活性)显著高于具有相同硒含量的亚硒酸钠及SeNPs。2.梭柄松苞菇多糖-纳米硒(CVPs-SeNPs)制备条件的优化及其体内抗糖尿病活性研究以CVPs为分散剂制备纳米硒,以粒径为指标,优化其制备条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CVPs-SeNPs的表面形貌,利用纳米粒度仪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粒径以探究其稳定性,并通过动物(小鼠)试验探讨CVPs-SeNPs的体内抗糖尿病活性。结果显示,当超声时间为60 min,抗坏血酸浓度为0.04 mol/L,反应时间为2 h,pH值为7.0时,制备得到粒径约49.74 nm的球形CVPs-SeNPs,其可在4℃下稳定存放90 d,25℃下稳定存放30 d,且CVPs-SeNPs的体内抗糖尿病活性显著高于具有相同硒含量的硒代胱氨酸、亚硒酸钠及SeN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