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稻瘟病持续控制研究
【摘要】:
稻瘟病是一个古老且研究史料丰富的水稻灾害性病害。本文首次对湖南丘陵和山区
两类稻瘟病生态系的稻瘟病菌的DNA分子群体遗传结构,湖南主栽水稻品种、优质品
种和部分抗源品种的抗性基因同源序列相似性,稻瘟病菌与品种的互作关系及其混合间
栽利用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以期了解稻瘟病菌的群体遗传与水稻品种抗性遗传多样性及
其品种与病菌的互作关系,从而为水稻抗病育种和科学利用抗瘟性品种提供可靠的理论
基础和方法。
本研究从湖南山区和丘陵区两类稻瘟病生态系中的60个水稻品种和品系上采集稻
瘟病标样,经单孢分离获得103个菌株。采用Pot2-PCR指纹分析,以62%相似水平聚
类,丘陵区的31个菌株基本上(除一个菌株外)被聚在一个谱系;而山区的72个菌株
在3个谱系中均有分布。以72%的相似水平,将103个菌株分成13个谱系,L8、L11
和L12为优势谱系,每个谱系包含13~23个单元型,单元型频率均在16%以上;L1、
L2、L3、L4、L5、L6、L9、L10为稀有谱系,每个谱系包含1~8个单元型,单元型频
率在5.0%以下。采自同一寄主的菌株有42.9%属于同一谱系或同一单元型,57.1%的分
属2个不同的谱系。这些结果表明,(1)稻瘟病山区和丘陵区生态系病菌群体都具有明
显的遗传多样性,山区病菌群体遗传组成比丘陵区更为复杂,因此,两类生态系的稻瘟
病菌群体内都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和变异潜能;(2)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品种组成
的多样性呈明显的正相关,即品种数目越多、并且抗性遗传多样性程度越高,稻瘟病菌
群体遗传多样性就越丰富。由此,本文首次提出:依据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山区
稻瘟病菌生态系更为复杂的特点,在山区稻瘟病生态系长期集中设立水稻品种资源抗稻
瘟病鉴定圃或抗病育种材料选育圃是十分适宜的。这对水稻优质抗源的发掘与评价和育
种抗病性材料筛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用两对引物XLRRfor/XLRRrev和S1/AS3对24个品种进行RGA-PCR指纹聚类分
析,两个引物扩增的多态性带都比较丰富,但XLRRfor/XLRRrev多于S1/AS3。以80%
的相似性可将24个品种分成8~10类。研究揭示单用XLRRfor/XLRRrev或将
XLRRfor/XLRRrev与S1/AS3扩增出的结果组合进行聚类分析都较适宜水稻抗瘟性遗传
种质评价。进一步用RGA-PCR分析的23个品种,也进行了抗瘟性表型聚类分析。结
博土学价论文 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稻瘟病持续控制研究 摘 要
果表明,旦然两种方法划分的品种组别数相同,个别纽别的品种组成也相同,但多数组
别的品种组成有差异,即存在R基因与抗性表型不一致的现象。
在稻瘟病菌群体经P。tZ-PCR指纹分析和23个品种经RGA-PCR指纹的研究基础
上,用 40个品种与来自 11个谱系的 20个代表性菌株互作研究显示,谱系-致病型、谱
系-表型或RGA相似品种组别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但就单个品种而言,某些品种与一
些病原茵谱系出现即皆亲和或皆非亲和的互作现象。进而研究表明:n)谱系反映了病
菌的亲缘关系,但与病菌致病型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就对某些单个品种而言,谱系与
品种有一定的互作关系;(2)RGA-PCR可以用于水稻品种抗病性评价,但与抗性表型评
价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堆确的抗性信息;(3)无论是采用RGA-PCR分析,还是稻瘟病菌与
品种的互作研究,都证明水稻品种的抗瘟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合前人的研究,
创新性地提出,根据稻瘟病菌谱系-品种的互作关系可以制订筛选或选育具有持久抗疽性
品种或广谱抗瘟性品种方案。这些研究结果既为水稻抗稻瘟病的抗源评价和抗性品种的
选育与抗性基因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应用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在对4个主栽品种(生产上椎广的当家杂交稻组合)和4个间栽品种(优质感瘟)
进行RGA i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配成8个混合间栽组合。经在祁东(丘陵)和烟溪
(山区)小区试验和示范比较。结果都表明品种混合间栽后,间栽品种病叶面积季比净
栽的降低6.40%~50.78%,穗瘟相对防治效果达12.3gn~78.20%;混合间栽的主栽品种
与净栽主栽品种比较,叶瘟和穗瘟的病情严重度差异不大。在产量效果上,单位面积的
混合间栽比净栽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产,增产幅度在 1.57~14.9%。基于本研究结
果,选择抗疽性邀传背景差异大,株高差异突出的品种以1 行优质品种:5行主栽品种
混合间栽,能起到控瘟增产的作用.
|
|
|
|
1 |
王雨宁;;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等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获得成功[J];科学新闻;2000年40期 |
2 |
房辉;周江鸿;王云月;周惠萍;何霞红;孙雁;杨黎华;朱有勇;;优化水稻群体种植模式与稻瘟病控制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
3 |
小安;;杂交稻和糯稻混栽可抗稻瘟病[J];农家之友;2000年10期 |
4 |
;稻瘟病研究获重大突破[J];农村科技开发;2001年06期 |
5 |
屈明光;;树起一座里程碑——记稻瘟病控制专家朱有勇教授[J];致富天地;2002年02期 |
6 |
刘二明,刘志贤,魏林,叶华智,朱有勇,罗峰;湖南两类稻瘟病生态系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7 |
屈明光;攻克稻瘟病[J];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39期 |
8 |
朱有勇,孙雁,王云月,李炎,何月秋,何霞红,Christopher C.Mundt,Tom W.Mew,Hei Leung;水稻品种多样性遗传分析与稻瘟病控制(英文)[J];遗传学报;2004年07期 |
9 |
;我国生物控制稻瘟病研究获重大突破[J];农药市场信息;2000年18期 |
10 |
刘二明,朱有勇,肖放华,罗敏,叶华智;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
11 |
余露;;华农选育出抗稻瘟病新品种[J];农药市场信息;2016年13期 |
12 |
;我国选育出抗稻瘟病新品种[J];农村新技术;2016年06期 |
13 |
邱先进;胡慧;张凯;杜斌;刘环;邵丽明;杨隆维;邢丹英;徐建龙;;籼稻苗期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J];贵州农业科学;2015年11期 |
14 |
周明镜;尹传春;郑爱萍;;不育系“冈香1A”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J];分子植物育种;2016年04期 |
15 |
薛玉香;;浅议水稻抗稻瘟病育苗新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04期 |
16 |
李江;黄东益;;水稻抗稻瘟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
17 |
郑文静,赵海岩,张燕之,邹吉承,王昌华,滕国锋;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新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5年03期 |
18 |
陆毛毛,邱荣生,莫美英,黄福泉;抗稻瘟病育种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0年01期 |
19 |
付秀林;稻瘟病与抗瘟品种[J];吉林农业;1995年09期 |
20 |
叶洪太;稻瘟病大流行的周期性及应用分析[J];植物医生;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