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穗愈伤组织形成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基因型变异及其遗传基础的研究

吉前华  
【摘要】: 在作物基因工程的研究中,组织培养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 转基因研究的成功与否与受体系统的性质有极大的关系。用作为转化 受体的植物的基因型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某些农作物在遗传转化中 因其基因型依赖,转化效率很低,是目前公认的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的 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评价一个转基因系统,必需考虑它是否高效。一 个成熟、实用的转基因系统,必需是高效、重复性高、快速、简易、 适用性广的等等。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转化效率高。为了选育商业应用 价值好的新品种,作为受体的植物还需要农艺性状好,育种价值高。 一个关键问题是,遗传转化技术是建立在植物的细胞和组织通过组织 培养过程再生植株的技术体系上。因此,受体植物对组织培养的反应 的遗传差异,将对转基因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过去的研究已发现, 在组织培养中,有的基因型的出愈速度和植株再生能力明显高于其它 的基因型,指出选育在组织培养中表现高效的小麦基因型是可能的。 但是,由于迄今已发现的在组织培养中反应能力强的小麦品种资源太 少,对它们的遗传学基础也了解太少,对选育在组织培养中表现高效 的小麦新品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本研究拟作一些基础的工作: 对大量小麦亲本材料作一筛选,以便对小麦的组织培养能力,特别是 四川小麦品种资源的组织培养能力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织 培养特性的遗传学。获得了如下的结果。 1.本研究采用适当的培养条件,以使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能充分显 示。在分析的101个地方品种,83个栽培品种,和72个新品系中,小 麦幼穗的脱分化能力和愈伤组织再分化能力表现了基因型间的广泛变 异。3个品种群体中的变异趋势表现一致。 2.在地方品种、栽培品种和新育成品系中,半愈期都表现了广泛 的变异。最短的6天就达到半愈期,最长的直至4周的培养试验结柬, 都没有达到半愈期。在不同的品种群体中,半愈期呈现了连续的分布, 并在 12天和 20多天处形成两个分布高峰。 3.在不同的品种群体中,成愈率显示了基因型间的显著变异,在 地方品种、栽培品种和新育成品系群体中的分布范围分别是 16.7刁%, 18.31o和41.7刁o。显示了基因型间的广泛变异。 4.在再分化能力方面,大多数分析的品种(系)的愈伤组织都能 形成根。在地方品种、栽培品种、和新育成品系群体中,成根愈伤组 织率分别分布在0-70.97o(平均 13.19o),0-48.3州平均 12.92o)和 0J7.42%(平均 14.50%),显示了基因型间的广泛变异,同时在应用上有 较大的选择余地。 5.在不同的品种(系)群体中,成芽愈伤组织率显示了较低的诱 导频率。在地方品种、栽培品种、和新盲成品系群体中,仅有u.84%、 14.15%、和18.05%的品种(系)的愈伤组织能成根;在3个品种(系) 群体中,平均成芽愈伤组织率依次为 1人 1%、0.84%和 1石6o/。 6.半愈期和成愈率显示了高度的相关性,在地方品种、栽培品种 和新育成品系中,相关系数分另为{.7689””,-0厂506“”,-0.6778””,显 示半愈期越短,成愈率越高。半愈期、成根愈伤组织率、成芽愈伤组 织率之间没有检测到显著的相关,指出它们可能受不同的遗传基础控 制。 7.用中国春单体系列作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结果指出,半愈期受 SA,IB,ID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其中ID染色体上的基因作用最强; 成根愈伤组织率受ZA,ZD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控制,ZD染色体上的基 6 因作用最强;成芽愈伤组织率受3A,3B,3D,7A和4D染色体上的 基因的控制,其中3A、3B、3D起促进的作用,7A、4D起抑制的作用。 8.筛选到一些在组织培养中表现良好的品种(系人 如多花白, 成芽愈伤组织率高达22.58%;新品系R1395半愈期、成愈率和成根愈 伤组织率都表现了较高的水平。本研究揭示,由于组织培养能力的有 关特性是独立遗传的,在品种中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选育组 织培养综合性状好的品种(系)用于转系统研究是可能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于晓红,朱祯,付志明,安利佳,李向辉;提高小麦愈伤组织分化频率的因素[J];植物生理学报;1999年04期
2 宋平;棉花不同基因型胚珠离体条件下愈伤组织形成的研究[J];中国棉花;1987年06期
3 陈雪;张金柱;潘兵兵;桑成瑾;马雪;杨涛;车代弟;;月季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J];植物学报;2011年05期
4 张玲;杨国涛;李海青;;黄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5 郭丽羡;胡晓晴;武海娜;王小龙;赵艳红;刘桂茹;;卡那霉素在小麦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中的应用[J];麦类作物学报;2012年04期
6 陈美兰;叶正良;欧阳少林;林淑芳;邵爱娟;黄璐琦;;龙脑樟愈伤组织的诱导及龙脑的产生[J];中国中药杂志;2010年05期
7 林奇生;刘强;符春娇;李斌;许鹏;吴统七;王颖;贠喆;张颖;;小桐子胚愈伤组织耐盐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8 许金光;刘长江;;三尖杉外植体来源与培养基成分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年03期
9 龚伟;胡庭兴;宫渊波;熊庆娥;王景燕;张健;李俊;;光叶子花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5年06期
10 李小六,李艳梅,陈超,田立民;除虫菊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1 何阳鹏,王秀珍,戴季涛;不同浓度激素对狗牙根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4年04期
12 杨林;银杏愈伤组织的形成及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产生[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年03期
13 祝骥,姚汝华,黄毓文,梁承邺;苦丁茶愈伤组织的诱导与褐变抑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年04期
14 李士生,张玉玲;小麦幼穗的组织培养及愈伤组织的分化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年04期
15 赵浩雁;刘建秀;陈静波;李建建;汪毅;王凯;宗俊勤;;荻幼穗诱导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差异[J];草业科学;2019年07期
16 张燕梅;陈志;李俊峰;周文钊;陆军迎;;剑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体系的建立[J];热带作物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职明星;李秀菊;王清连;;基质含水量对扦插棉花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邵艳军;;水分胁迫对棉花愈伤组织胚状体形成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丕武;王雷;张君;;基因枪转化玉米愈伤组织转化条件的优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黄皓;夏涛;高丽萍;;茶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的研究[A];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汪春义;戚凤春;陈桂玲;申镇维;王宣军;谢英林;盛军;;表达人胰岛素的人参愈伤组织细胞系的建立[A];吉林省第六届生命科学大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6 甘烦远;郑光植;沈月毛;;毛喉鞘蕊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活性成分的产生[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7 吉前华;;碳酸钙胁迫对枳壳愈伤组织的生理效应[A];2004中国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徐立华;张举仁;周柱华;许方佐;阴卫军;邢燕菊;;玉米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研究[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刘佳柔;何业华;张志珂;谢桃;栾爱萍;李楚豪;丁雅琦;;‘三色凤梨’叶基愈伤组织直接诱导成花初探[A];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10 王海波;范云六;;通过“对话”试验探索离体培养的规律(Ⅰ)[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前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穗愈伤组织形成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基因型变异及其遗传基础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2 金晓玲;榉树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繁技术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3 张志清;四川小麦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4 吴家和;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调控及其抗病虫基因的遗传转化[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5 曹庸;虎杖颗粒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建立与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调控及生物转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6 武丽敏;小麦遗传转化参数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7 Abdul Razzaq;[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8 高莉萍;月季品种‘萨蔓莎’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9 吴顺;籼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反义waxy基因转化籼稻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舒庆艳;羊草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与遗传转化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立华;玉米愈伤组织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再生[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2 殷媛;外源Ca~(2+)对盐胁迫下西伯利亚白刺愈伤组织的缓解效应[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3 赵光程;月季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4 薛敏敏;谷子不同组织器官DNA甲基化差异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5 宋靓苑;盐胁迫下表油菜素内酯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和再生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6 李艳红;微生物降解秸秆生产多糖对细胞分裂分化能力的影响[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7 张媛媛;王枣子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优化及茉莉酸甲酯对愈伤组织中萜类化合物累积的影响[D];淮北师范大学;2019年
8 刘灿;温度和化学药剂处理促进山药块茎愈伤机理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9 赵军;梨果实愈伤组织对黑星病菌侵染的响应机制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10 李玲南;钾提高苹果树抗腐烂病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世德;果树嫁接方法及愈伤组织问题探讨(2)[N];河北农民报;2019年
2 ;俄罗斯培育出更耐涝小麦[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科站 冯国明;春季果树腐烂病的处理措施[N];河南科技报;2010年
4 山东省莱西市职业技术学校 于新刚;果树嫁接成活的几个关键因素[N];河南科技报;2009年
5 曹涤环 刘建武;影响苗木嫁接成活的因素[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6 王新华;俄罗斯用“组织培养”法育出更耐涝小麦[N];粮油市场报;2010年
7 ;怎样识别真假果树嫁接苗?[N];中国花卉报;2007年
8 湖南沅江市洞庭花木场 刘建武;避免嫁接苗木假活[N];中国花卉报;2009年
9 山东 吴建民 田俊华;硫磺在花木栽培上的妙用[N];中国花卉报;2005年
10 湖南省沅江市农村办 曹涤环;如何辨别真假嫁接苗[N];中国花卉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