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麦草种子生产技术研究及种子质量综合评价
【摘要】:
为了加快开发黑麦草种子生产,克服国内黑麦草种子产量低、质量欠佳、依赖国外进口等问题,生产出优质、高产的黑麦草种子,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关键技术。本试验从2001年9月-2002年7月,在四川省两个不同生态区眉山市洪雅县阳平奶牛场(海拔416米)和雅安市汉源县皇木镇(海拔2050米)为试验地,以黑麦草“马波罗”和“BISON”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播量和刈割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PP_(333))等处理对黑麦草进行种子生产的研究,并对收获后的种子在室内进行了质量检验和评价。以期为黑麦草种子生产的地域选择和种子生产管理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 在洪雅和汉源两地进行黑麦草种子生产,“马波罗”和“BISON”两品种的各性状和种子产量在两地差异明显,在洪雅点“BISON”品种的种子产量比“马波罗”品种的高5.6kg/hm~2;在汉源点“BISON”品种的比“马波罗”品种的高403.9kg/hm~2;两地相比,“马波罗”品种的种子产量汉源点比洪雅点高89.7kg/hm~2,“BISON”品种的种子产量汉源点比洪雅点高488.0kg/hm~2。同时,“BISON”品种的活力比“马波罗”品种的高。可见,“BISON”品种较优于“马波罗”品种。
2 在洪雅和汉源两地进行黑麦草种子生产,在1.80g/m~2、1.44g/m~2、1.04g/m~2三个播种量间两地的各性状和种子产量都随播量的降低而增加。在洪雅点种子产量可分别增加21.5kg/hm~2(1.80g/m~2和1.44g/m~2间)、49.4kg/hm~2(1.80g/m~2和1.04g/m~2间)、27.9kg/hm~2(1.44g/m~2和1.04g/m~2间);在汉源点种子产量可分别增加58.3kg/hm~2(1.80g/m~2和1.44g/m~2间)、161.1kg/hm~2(1.80g/m~2和1.04g/m~2间)、102.8kg/hm~2(1.44g/m~2和1.04g/m~2间)。两地相比,可发现在各播量中汉源点种子产量比洪雅点高,分别高52.6%(1.80g/m~2)、53.8%(1.448/m~2)和56.9%(1.04g/m~2)。可见,三个播量中,1.04g/m~2的播量最适宜。
3 在洪雅和汉源两地进行黑麦草种子生产,刈割处理可一定程度地增加分蘖和刺激黑麦草生长,从而增加分蘖数和生殖枝数,可增收一茬鲜草,平均产量达6216.7kg/hm~2。刈割处理后,可明显提高种子产量,洪雅点种子产量平均增加10.8kg/hm~2,汉源点种子产量平均增加34.3kg/hm~2。刈后两地相比,汉源点的种子产量比洪雅点的高,可高56.5%,但对种子质量影响不明显。
4 在洪雅和汉源两地进行黑麦草种子生产,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PP_(333)(200mg/kg)处理后,对两地的各产量因子分蘖数、生殖枝数、每生殖枝小花数、每生殖枝小穗数、
每生殖枝种子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同时,处理后未能有效的抑制黑麦草倒伏。但试
验结果发现,使用PP333处理,可一定程度的提高种子产量,洪雅点平均增加6.9k幼皿2,
汉源点平均增加50.Ik幼llnZ。两地相比,种子产量汉源点的比洪雅点的高,平均高
54.5%,但对种子质量影响不明显,同时应注意使用PP333的时间和浓度。
5在黑麦草种子质量检测评价中,洪雅点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为72%和83%,
汉源点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为74%和86%;四哇染色法和TTC测定法、相对电导率
法和可溶性含糖量法测定黑麦草种子(生)活力,种子染色数在洪雅和汉源试验两地
分别为77%和78%,TTC含量分别为37.7p宫ml和39.。详留ml,相对电导率分别为84.7%
和84.0%,可溶性含糖量分别为1 .22m留g和1 .2Om留g。可见在试验两地,汉源点种子
的(生)活力较洪雅点的高,说明,汉源点的种子质量优于洪雅。
6从本试验中可发现,汉源点,海拔高(2050m),热资源较为丰富,气温和降水量
适度,有利于黑麦草抽穗、开花和授粉:而洪雅点,海拔低(4 16m),降水量不足,日
照太低,气温高,不利于黑麦草抽穗、开花和授粉。种子收获后,“马波罗”和“BISON”
品种较难在洪雅越夏。种子产量在汉源点比洪雅点的高,平均增加288.8kg/bm2,同时
汉源点种子活力也较洪雅点的高,可见汉源点比洪雅点更适宜黑麦草种子生产。
|
|
|
|
1 |
乔安海;韩建国;巩爱岐;李伟;王贇文;秦歌菊;郭树栋;吴精明;赵殿智;;氮肥对垂穗披碱草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6年01期 |
2 |
梁小玉;张新全;;不同播量对宝兴鸭茅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6年11期 |
3 |
王显国;韩建国;刘富渊;仲勇;鲍青龙;;穴播条件下株行距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06年02期 |
4 |
张银敏;李聪;苗丽宏;;磷、钾肥对蒙农红豆草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0年02期 |
5 |
王显国;韩建国;刘富渊;仲勇;;刈割对紫花苜蓿生殖生育期的调控及对种子产量和质量性状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5年04期 |
6 |
冯建民;何贵平;骆文坚;陈奕良;姚月华;;施肥对山杜英母树林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年03期 |
7 |
李正民,舒惠玲;赣选一号黑麦草种子繁殖高产技术[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6年03期 |
8 |
崔阁英;邓菊芬;尹俊;;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原种收获时间的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9年01期 |
9 |
梁天干;林健民;;引进美国俄勤冈州黑麦草(Lolium sp.)试播简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
10 |
何裕祺;丁水玉;陈奕春;陶忠连;;黑麦草喂猪效益试验[J];养猪;1991年01期 |
11 |
;栽培黑麦草养鱼的方法[J];饲料研究;1991年02期 |
12 |
林元文;黑麦草紫云英相生效应与栽培利用技术[J];浙江畜牧兽医;1992年03期 |
13 |
刘玉民;;牧草新品种——俄勒岗黑麦草[J];农业知识;1994年08期 |
14 |
杨允菲,傅林谦;亚热带中山人工草地黑麦草种群及分蘖的数量特征(简报)[J];草地学报;1996年02期 |
15 |
辛国荣,杨中艺,徐亚幸,陈三有,郭仁东;“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研究Ⅴ.稻田冬种黑麦草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草业学报;2000年02期 |
16 |
牛灵安,郝晋珉,赵玉萍,李璐,韩梅,韩秀欣,连保法;黑麦草培肥细质沙土的初步研究[J];土壤通报;2004年06期 |
17 |
苏加义;赵红梅;;微肥对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年03期 |
18 |
钱克林;周静;;黑麦草、龙虾、鳜鱼生态高效轮养技术[J];水产养殖;2010年07期 |
19 |
谢金珠;;越冬作物黑麦草与菜油的经济效益及种草养畜对比试验初报[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88年01期 |
20 |
邵孝侯,胡霭堂,秦怀英;土壤镉的活性与黑麦草的镉锌累积[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9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