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区土壤质量时空变异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成都平原1982年土壤普查资料的基础上,2002年利用格网抽样和重点抽样相结合的样点布置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共采取土样117个和水样76个,将其化验分析结果在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ArcGIS8.1软件平台上,对成都平原土壤容重、有机质、土壤养分、地下水硝酸盐、土壤微生物以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区域时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982年和2002年的成都平原表层土壤性质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特征,但它们的异向性和趋势效应表现各有差异。近20年来,占区域面积96.4%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且均具有明显的异向性特征;46.4%的土壤全氮和89.2%碱解氮含量都有所降低;76.4%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76.1%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但仍属缺乏水平(<100 mg kg~1)。
成都平原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4.87mg L~(-1),但局部区域有超标现象。在区内土壤的镉、汞、铅、铬、铜、砷6个重金属元素中,除汞在成都市中心城区城乡交错带以及砷有极小区域超过国家农业部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外,其余元素含量均未超标。地下水硝酸盐和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异向性和不同类型的趋势效应。其中,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空间分布以新繁镇一带为高值中心并向四周呈带状逐渐减少,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大多为带状分布为主,少数为块状分布。
区内土壤真菌、细菌数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9和1.24,且在其空间变异中,前者随机变异≧0.90,后者却有着明显的结构性变异。其中,土壤真菌的数量由西南部向东北部呈条带状逐渐增多;土壤细菌的数量以崇州的南部和新津西部呈南—北向的椭圆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向东方向先降低后增高再降低。
1982年有近70%面积的区域土壤肥力指数为0.50~0.60,分布于区域的中部和西部;2002年土壤肥力指数的低值区为双流和崇州的中间区域以及平原的西南边缘,并且以这两个区域为中心,指数值呈环状逐渐增大,整个区域的土壤肥力指数绝大部分都在0.50以上,说明目前成都平原土壤肥力总体水平较高。
该平原1982年土壤肥力指数总体上低于2002年土壤肥力指数,1982~2002时空变异分级图中,约有占全区面积73.3%土壤肥力指数增加,表明区内大多数土壤肥力在不断提高。
2002年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在0.17~0.76之间。在5级土壤中,Ⅲ级地占地面积最大,为32.9%;Ⅱ级地其次为24.3%;Ⅴ级地面积最小,仅为11.8%,主要位于温江、邛崃和蒲江的西南区域以及龙泉驿区的东部区域,温江、龙泉驿区的土壤质量较低主要是
因为重金属和地下水的污染造成,邓味和蒲江西南区域土壤质量低主要由于土壤肥力较
低。
土壤养分的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平原耕地土壤管理宜采取“稳氮、控磷、增钾”
的施肥方法和严格控制各种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进入土壤。
|
|
|
|
1 |
曹志洪;继承传统土壤学的成果,促进现代土壤学的发展——论“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0年10期 |
2 |
李昆;土壤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初探[J];西南农业学报;2003年S1期 |
3 |
吴克宁;杨锋;吕巧灵;陈小明;;河南省1∶20万土壤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
4 |
姜娟;张玉东;;人工林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J];华章;2011年03期 |
5 |
郑华,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赵同谦,彭廷柏;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年09期 |
6 |
余涛;杨忠芳;唐金荣;宗思锋;朱翠娟;张娇;张建新;申志军;;湖南洞庭湖区土壤酸化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地学前缘;2006年01期 |
7 |
王晓丹;倪师军;张成江;;成都市土壤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年01期 |
8 |
蒋勇军;袁道先;章程;谢世友;张贵;何绕生;;典型岩溶流域土地整理的生态评价——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J];中国岩溶;2006年04期 |
9 |
李益敏;刘素红;李小文;;基于GIS的怒江峡谷人居环境容量评价——以泸水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
10 |
程建龙,陆兆华;海州露天煤矿区土壤质量性状演变的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5年03期 |
11 |
孙波,赵其国;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
12 |
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海南岛土壤质量的指标与量化表达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
13 |
王朋薇;;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土壤质量模糊综合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01期 |
14 |
程金花;张洪江;王伟;杜士才;吴煜禾;王冉;吕文星;;重庆紫色土区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2期 |
15 |
徐琪;论水稻土肥力进化与土壤质量——以太湖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4期 |
16 |
俞海,黄季焜,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
17 |
曾昭华;西藏自治区生态农业的土壤质量及其保护与治理[J];西藏科技;2004年10期 |
18 |
王清奎,汪思龙,冯宗炜,黄宇;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
19 |
陆琴;梅祖明;;上海某厂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估[J];上海地质;2005年04期 |
20 |
陈松林;;基于土系的土壤质量评价和调控研究[J];福建地理;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