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退耕还林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

李贤伟  
【摘要】:本文在对现有陡坡耕地利用和经营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集成、组装生态改造与水土流失治理已有研究成果,以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原理等为依据,建立了退耕还林(草)试验示范区,进行长期系统的定位研究,其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对中外退耕还林的比较研究,各有关国家退耕还林的共同点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效益。我国开展的退耕还林,其宗旨是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环境改善,同时还要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遏制荒漠化、石漠化的扩张,减低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而国外退耕还林的目的主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水土流失,实施景观重建,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相联系,但都未形成如我国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规模,涉及的农户数量和退耕复杂性远不及我国。我国退耕还林(草)工程与美国、欧洲共同体和俄罗斯的情况相比而言,它还具有土地管理政策目标的及时调整,生态恶化的应急处理措施,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转移等特点。 2.引起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是坡度。我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坡度临界值为15~20°,其余地区为25~30°。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以后,不会造成粮食安全问题;如果将坡度值下移,可能在部分地区的粮食安全存在一定的矛盾。陡坡耕地由于不合理利用和自身具备的特点,属于典型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结构简单、系统的生产力降低、系统中土壤退化及养分下降、以及系统的功能退化等方面。这为以后的退耕还林理论分析与技术集成的展开,提供了明确界限和严格的内涵。 3.提出了退耕还林的概念、涵义及主要特征。退耕还林是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区域内环境条件,防治或减轻自然灾害,形成有利于人类与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与经济条件以及森林植被的多种有益效能,集成、组装已有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在退化的陡坡耕地上规划、营造森林植被,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并实施系统管理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退耕还林是一类以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满足人类社会对保护环境的需求、减免自然灾害恢复与重建植被的总称。具有自然、经济、社会和综合特征。 4.首次提出了退耕还林是学科的集成,是各学科在人对自然关系上的交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集成、吸收与融合了生态学、林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基础学科的现有理论,系统阐述退耕还林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生态经济学基础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及管理、生态位、生态演替、边缘效应、恢复生态学等原理为基础,以良种壮苗技术、适地适树技术、混交林理论、农用林业基础与多用途树种选择为技术支撑,以微观经济学基础、产业经济学基础为调控手段,以社会学原理以及社会心理学原理指导人类从事退耕还林的社会行为,形成退耕还林的理论体系。 5.从我国已经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认识出发,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集成,提出 了退耕还林工程技术集成原理,首次提出了陡坡耕地退化生态系统—经济价值恢复的集成技术,以及 极度退化的坡耕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恢复的集成技术。通过成功构建若干模式,提炼出开发增值型 治理和生态恢复型治理两类技术组合模式,并派生出若干技术子模式和产业子模式,为退耕还林工程奠 定了技术支撑。 6.通过对退耕还林典型林草模式物种多样性变化、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乔木与草本植物的根系 特征、根系与土壤的养分动态、模式邻体干扰、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及价值测评、模式的经 济效益等生态学过程进行研究,提出退耕还林后评估技术和方法,林草模式经营技术和可持续经营对策 措施,为生态环境建设、森林植被恢复奠定了良好研究基础,丰富了森林培育学和恢复生态学相关内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贤伟,张健,陈文德,范冰,董慧霞;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根土养分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4期
2 范冰;李贤伟;张健;董慧霞;范川;;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动态[J];林业科学;2007年S1期
3 秦保芳;;水土保持专家张信宝教授指出退耕还林并非陡坡耕地的惟一出路[J];科学新闻;1999年18期
4 吴柏清,何政伟,李少达;浅析攀枝花市陡坡生态退耕模式[J];生态经济;2002年12期
5 李贤伟;张健;陈文德;范冰;董慧霞;;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分布与生长特征[J];草业学报;2005年06期
6 万民;退耕还林育树苗[J];农村百事通;2000年12期
7 孙凡,何丙辉,杜世才,冯沈萍;重庆市25°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治理模式[J];生态农业研究;2000年02期
8 范冰,李贤伟,张健,陈文德,董慧霞;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生态系统林木细根与草根的分解及养分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9 何应武;;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地区的水土流失与退耕还林[J];生态经济;1991年01期
10 ;我国2015年拟退耕还林1千万亩[J];吉林农业;2015年04期
11 杨西岳;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讨论[J];四川林业科技;2001年01期
12 李学初;退耕还林成功的关键因素[J];安徽林业;2002年04期
13 ;环江县作出退耕还林的决定[J];广西政报;1985年01期
14 袁媛;徐立新;;峰峰掀起退耕热[J];河北林业;2002年04期
15 韩永福;马良福;吴晓红;;略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的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2年05期
16 余传英;退耕还林中农民收入增长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2001年02期
17 赵华,刘济民,周红;贵州省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草)模式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3年01期
18 杜万全;倾力打造“绿色天府”——我省退耕还林工作巡礼[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2年10期
19 ;退耕还林(草),耕地怎么保?[J];森林与人类;2000年09期
20 骥鸣;积极支持退耕还林 加快西部生态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石鹏皋;史玉虎;肖继斌;;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秭归县实施退耕还林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重庆退耕还林(草)模式与西部开发相关对策研究[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李青松;;如何正确看待退耕还林[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张怀满;;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退耕还林工作[A];第十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5 姚清亮;;强化管理提高质量 确保退耕还林持续健康发展[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6 姚清亮;李宗领;;河北省退耕还林实践与后续发展[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7 霍建光;任元英;尚兴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探析[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8 林士杰;刘原樟;朱红波;韩忠辉;马晓伟;;对吉林省退耕还林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后续工作的探讨[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9 毛陇萍;刘广振;;实施退耕还林 建设山川秀美的新陕西[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0 张勇;李有华;杜轶;;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1 吴志文;;对实施退耕还林(草)的问题与对策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2 张忠义;;发展优质苗木,保证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3 李元华;;种草先行是退耕还林的重要步骤[A];四川草业科技十年进展[C];2004年
14 ;实施退耕还林 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西南石山地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专辑[C];2002年
15 闫黎东;;合理退耕还林(草)建设良性生态环境[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6 村林;;科学退耕还林建设秀美山川[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7 曲格平;;退耕还林 利国利民[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8 张新时;;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科学协调规划退耕还林[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9 李文华;;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退耕还林问题[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0 梁言顺;;退耕还林中的成绩、问题都应充分研究[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5条
1 李贤伟;退耕还林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2 李彦;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实践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高海清;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柯水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成六三;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7 宋曰钦;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地力维持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房世波;“3S”技术在川西干旱河谷退耕还林(草)监测与生态还林决策中的应用——以甘孜州九龙县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9 孔忠东;退耕还林工程效益与质量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关绚丽;黑麦草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遗传连锁图谱和渗入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11 谢明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对菲的吸收和生理响应[D];厦门大学;2008年
12 肖庆业;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3 邢祥娟;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14 刘璞;退耕还林前后农户福祉状态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5 杨均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福利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范冰;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复合生态系统林木细根和草根的生长与周转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2 陈文德;三倍体毛白杨幼林—黑麦草复合模式根系生长与养分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3 马丽琼;我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法律规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4 曾鸣;不同年限退耕还林(草)效果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5 董耀;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6 张丽华;基于农户调查的退耕还林(草)意愿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康;我国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宁恽营;我国退耕还林(草)补偿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高秀君;退耕还林(草)的理论与实践[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10 车莉蓉;退耕还林的政策效力与社会经济意义[D];四川大学;2007年
11 贺金红;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与粮食安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2 吴付英;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3 余波;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14 武秀梅;赤峰市退耕还林(草)工程效果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15 贾润林;退耕还林(草)与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16 张变华;偏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D];山西大学;2009年
17 何磊;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利益实现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8 张亚雄;三倍体毛白杨人工林林木分枝特点与修枝短期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
19 梁书林;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0 袁妮;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模式及其实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张金慧 通讯员 乔殿新;他们这样退耕[N];中国水利报;2000年
2 通讯员 李轩 记者 王密;云南累计退耕还林533万亩[N];昆明日报;2015年
3 记者 毛小瑞;长江上游越来越绿[N];农民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邓万祥;搞好退耕还林 营造绿色天府[N];农民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尤佳;退耕还林的“山西经验”[N];发展导报;2018年
6 记者朱剑红;今年退耕还林进展顺利[N];人民日报;2002年
7 记者 武俊鹏;退耕还林12年造林2347.5万亩[N];山西日报;2014年
8 记者 宋时飞;退耕还林要巩固成果稳步推进[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本报通讯员 张清福;退耕还林为致富[N];中国花卉报;2003年
10 孙世先;县退耕还林成果调查工作启动[N];六盘水日报;2008年
11 记者 刘惠兰;今年共安排200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N];经济日报;2006年
12 ;哪些耕地应纳入退耕还林规划[N];人民日报;2003年
13 贾全欣;长江黄河退耕还林成效明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14 通讯员 凃光华;弥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3.56万亩[N];大理日报(汉);2019年
15 记者 杨洋;我州部署退耕还林工作[N];楚雄日报(汉);2015年
16 记者 李佳;调研我市退耕还林工作[N];六盘水日报;2013年
17 记者 高保生;2006年度 将退耕还林2000万亩[N];人民日报;2006年
18 通讯员 刘正俭;我市全面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N];安康日报;2014年
19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孔垂柱;推动退耕还林再上新台阶[N];云南日报;2008年
20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李文;环县:累计退耕还林58.8万亩惠及群众1.5万户[N];陇东报;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