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二环系源杂交种亲本选择及其相关系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摘要】:国内外玉米育种都大量采用二环系法选育自交系,但有关选育二环系时对源杂交种(即从中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杂交种)亲本自交系选择方法的报道较少。本文对二环系的源杂交种的亲本以亲本产量GCA(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即一般配合力)、亲本间产量SCA(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即特殊配合力)为指标来选择的效果进行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4种选择二环系源杂交种亲本的方式,即第1组:选产量GCA高,相互间SCA大小适中的两个自交系,组配成二环系的源杂交种;第2组:选产量GCA适中,相互间SCA大小适中的两个自交系,组配成源杂交种;第3组:选一个产量GCA高,另一个产量GCA中等,相互间SCA很大的两个自交系,组配成源杂交种;第4组:选一个产量GCA高,另一个产量GCA中等,相互间SCA很小的两个自交系,组配成源交种。分别从各组源杂交种连续选株自交,得到9个新的二环系。然后将这9个新二环系与相应的7个原始亲本自交系按Griffing(1956)方法4组配16×16完全双列杂交得到120个杂交组合。对这120个杂交组合按随机区组设计作田间试验,获取各组合每个小区单株的平均产量,估算这16个自交系的GCA、每对自交系间SCA。通过比较4个组二环系之间的GCA差异,4个组二环系GCA与原始亲本自交系GCA的差异,以及通过分析4个组二环系组配高产杂交组合的情况来评估这4种选择二环系源杂交种亲本自交系的效果。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4种选择二环系源杂交种亲本方式的效果是不同的。从提高产量GCA的角度看,采用1、3组的方式来选育二环系的效果明显优于2、4组的效果。当用新选二环系与其他来源的自交系组配杂交种时,仍然是1、3组的效果优于2、4组的效果。尽管如此,如果从在本研究涉及的自交系范围内组配出高产杂交组合,即获得最大产量SCA的角度看,采用1、3组的方式选育的二环系应与
采用第2、4组的方式选育的二环系配制杂交组合。这表明采用第2、4组的方式来
选育二环系也是必需的。
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大部份新选出的二环系GCA效应值比原始亲本系的GCA
效应值明显增加。新选出的二环系中绝大多数与其源杂交种双亲之一聚在同一
类。
此外,本研究做了16X16双列杂交有关16个亲本的SSR分子标记试验,试图
寻找SSR分子标记与产量性状的关系。针对目前的QTL研究采用的材料、群体一般
不适合研究QTL间的各种互作,并且往往将一个个体的标记基因型与该个体待研
究的数量性状值对应起来使用,可能造成因标记基因型数据是间断的,而数量性
状数据是连续的而引起的数据上不匹配的问题,又因现有的有关方法对试验数据
的要求与本文的数据(双列杂交F1杂交组合产量、有关亲本自交系SSR标记数据)
不适用,于是笔者在Michelm二e等(1991)提出的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和
LebowitS(1987)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3组概率比较法,试图寻找SSR分子标记
与F1杂交组合产量性状、自交系间产量SCA、自交系产量GCA的关系。在本文讨论
部分对得出的有关初步结果进行了讨论。3组概率比较法简介如下:
目前建立DNA分子标一记与数量性状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最常用的方法是以标
记为基础的MB法(Marker一Based Method),此外还有较少见的以性状为基础的TB
法(Trait一Based Method)。本研究采用TB法来检测与数量性状关联的SSR标记。
将上述16个自交系和它们按Griffing(1956)方法4组配16x16完全双列杂交
得到的120个杂交组合作为研究材料。对杂交组合按随机区组设计作田间试验,
调查了穗粒重的小区单株均值数据。用Kolmogorov一Smirnov测验,检测杂交组
合穗粒重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用Bar七lett氏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检测各杂交组
合各重复间的方差是否同质。检测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穗粒重服从正态分布,且方
差同质。然后计算了各个杂交组合的均值,估算了各个自交系的GCA,各对自交
系间的SCA。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分析玉米种质的85对SSR核心引物对上述16
个自交系进行了SSR标记分析。
根据各个杂交组合穗粒重均值,各个自交系穗粒重GCA、各对自交系间穗粒
重SCA的效应值与相应的总均数(即杂交组合总均数,O,0。注:GCA总均数为零、
SCA总均数也为零)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分别将显著大于总均数的分到大值组、将
显著小于总均数的分到小值组,将与总均数差异不显著的分到中值组。然后统计
各组包含的自交系或杂交组合的个数,统计各组包含的自交系或杂交组合中的某
个单位点SSR标记或多位点SSR标记组合(2一3位点)出现的次数。采用二项分布的
方法,分析某个单位点SSR标记或多位点SSR标记组合在杂交组合穗粒重均值、
SCA、自交系穗粒重GCA效应值各自的大、中、小3组中是否按平均概率遵循二项
分布。当某个单位点SSR标记或多位点SSR标记组合不按平均概率遵循二项分布
时,进一步比较任2组单位点SSR标记或多位点SSR标记组合的观察概率之间的差
异是否显著。当差异显著时,就检测到了相应杂交组合穗粒重均值、SCA、自交
系穗粒重GCA效应值与该单位点SSR标记或多位点SSR标记组合关联。
为了验证3组概率比较法,对另一套糯玉米双列杂交组合穗粒重数据和相应
13个自交系的SSR标记数据进行验算;此?
|
|
|
|
1 |
宋儒,景希强,杨朝日,姚峰,刘永涛,范广玉,吕相义;玉米二环系选育的基础试材选择实用性分析[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6年05期 |
2 |
刘宗华,陈伟程,罗福和,季良越,汤继华,胡彦民,黄西林,季洪强;玉米热导二环系“87”组配强优势组合的研究[J];玉米科学;1998年02期 |
3 |
黄保宏,刘正,王波;二环系法选育糯玉米自交系的效果分析[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4 |
张慧欣;穆文树;王伟;赵玉霞;秦胜;;南北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13年04期 |
5 |
黄小兰;孙权星;陈小晖;彭长俊;陆冬梅;;苏玉糯1号的特征特性及其二环系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2期 |
6 |
梁国战;;向日葵二环系的选育和部分性状鉴定[J];辽宁农业科学;1990年03期 |
7 |
杨旭东;任纬;严康;;玉米育种方法的探讨及神龙玉8号的育成[J];中国种业;2015年07期 |
8 |
彭云承,朱涛;美国玉米二环系242简介[J];杂粮作物;2004年01期 |
9 |
毛瑞喜;;新审定的两个玉米新品种[J];农业知识;2018年34期 |
10 |
崔良国,韩志景,张树娥;山东省几个玉米特异种质简介[J];山东农业科学;1995年03期 |
11 |
;北京市2008年新审定品种(七)[J];北京农业;2008年35期 |
12 |
;1999年山东省审定的瓜菜新品种简介[J];山东蔬菜;2000年02期 |
13 |
侯锋;;夏玉米品种“枣良16”[J];农业知识;2019年11期 |
14 |
张亚田;黑龙江省糯玉米资源改良利用的方法与效果[J];玉米科学;1999年S1期 |
15 |
郭庆辰;韩福祥;付建征;刘艳红;;玉米新品种冀农一号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12期 |
16 |
邢锦丰;段民孝;王元东;王继东;赵久然;范宏伟;;黄早四改良系改良的探讨[J];玉米科学;2007年S1期 |
17 |
;2006年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J];北京农业;2007年11期 |
18 |
周晶;杜贤章;;玉米杂交种沈玉33号选育与应用[J];辽宁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
19 |
;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玉米新品种——周单8号[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09年12期 |
20 |
徐廷荣;白生平;邢梅兰;史明学;朱尚文;贾丛生;;优质高产饲粮兼用玉米“辽原1号”[J];草与畜杂志;1996年01期 |
|